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郭健: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

时间:2020-01-07作者:郭健来源:教育家杂志

作者: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河北大学于2009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这种育人模式侧重于在大学生人生“拔节孕穗期”给予其精细、及时、高效的教育引导,以实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之目的,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郭健: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

 

创新“滴灌式”思政教育理念,不断夯实育人思想基础

 

所谓“滴灌”,是应用于农业种植等生产的一种先进高效的灌溉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具有直接深入、可持续性强的特点。学校将其引申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借助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种环境、氛围和载体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目标。“浇花浇根”是植物培育的“根施”规律使然,“育人育心”是人才培养的“对症”规律运用。“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养料”通过畅通的教育渠道“滴灌”到大学生的心田,达到育心铸魂之功效。

“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贴近根系、点滴入心”的精细教育理念,追求“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及时化解大学生思想及心理问题,做到知人心、暖人心;倡导“持续滋润、久久为功”的长效教育理念,通过党团组织、课堂教学、网络媒介、生活园区、社团活动等途径,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强调“系统协调、集约高效”的综合教育理念,利用数字手段,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库,实现教师与学生点对点交互,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线连线互通,以及学生课上课下同学习、同生活、同实践的全面联通。通过组织管理系统的协调和上下联动,整合高校多元教育要素,协同发力,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生态。

 

搭建“滴灌管网”体系,筑牢“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滴灌式”教育方法正是基于“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而搭建的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师生人人参与的“滴灌管网”式的育人体系,是以点对点、线连线、网格化、立体式、全覆盖为特征的高效育人模式。河北大学在实施过程中,专门制定了“三全育人”推进方案,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制定了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为统领的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宣传、舆情引导、阵地管理等方面的90余项制度。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把思政教育责任压实到每个人。三是落实专项经费,每年不断加大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培训研修、大学生活动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同时,学校主动依托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4个机构,每年定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时发布相关调查报告,据此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策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还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大平台,就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突出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此外,学校进一步健全师生交流机制,畅通师生沟通渠道。制定并实施党政机关处级干部经常性联系师生、党政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青年干部校内挂职锻炼等制度,实行师生合编党支部、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每名专业教师“全方位、一贯制”指导3~5名本科生,实现思想教育主体由“管理人员”拓展到“专业课教师”。坚持毕业生学位论文与德育论文“双审核制”,毕业生要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对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通过“德育答辩”才能毕业,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郭健: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核心任务

 

交叉运用多种“滴灌式”教育方法,推进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

 

“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河北大学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办学特色,把脉学生内心需求,因材施教,通过师生点对点、面对面、膝碰膝的教育引导,精准化、综合化、高效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解决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

“贴近根系、入脑入心”的精细教育法。在主渠道教育上,贴近学生,实施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法;点滴指导,开展师生共同“读经悟典”活动;潜移默化,推进思政课教师“三走进”(即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工程。在主课堂教育上,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建立了25个教学单位“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1个“课程思政研究指导中心”,遴选立项182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给予专项建设经费支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在主媒体教育上,建设了“航标网”“红色战线”“弘毅网”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正确引导校园舆论,传播先进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主动介入、对症施教”的个性教育法。学校发布了《关于践行滴灌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十项举措》,以“工作坊”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十个方面的个体咨询。同时,针对青年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成立了河北省首家“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就青年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等展开深入研究。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化需求,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针对学生就业创业的需求,学校签署并建立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300多家。2016年,河北大学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在2016年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中,获得创业计划类全国金奖;在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成绩挺进全国40强。

“潜移默化、持久滋润”的渗透教育法。学校注重党团组织的渗透,坚持把党团支部建在班上,实现本科生“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聘请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兼职组织员,专门督导基层党员的发展工作。注重校园文化的渗透,依托学科优势和文化传统,着力在传统文化、校史文化方面开展育人活动。注重生活园区的渗透,探索实施书院制,创建笃学、致用、明德、治平、诚行五所书院,把党支部建到书院,把党员活动办到书院,把党建阵地前移到书院,探索构建了书院制党建工作平台,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效。

“良性对接、互动互补”的融通教育法。依托第一课堂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等优势,构建与第一课堂形式不同、目标一致的第二课堂管理体系,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课程学分体系,实现两大课堂的课程互补、学分互通。举办系列学术报告,开设大量紧跟学术前沿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给学生创造科研训练机会,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教育法。作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试点高校之一,我校重视志愿服务的实践养成。自2010年在全国高校首倡成立“关心老一辈工作委员会”以来,共有2600名志愿者参与关老志愿服务,连续12年选拔输送125名志愿者分赴青海省共和县、贵州省六枝特区等6所中小学开展扶贫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帮扶贫困学生3000多名,募集善款物资累计1000余万元。同时,学校还重视社会调查的实践养成,每年组织150支师生团队深入省内外开展社会实践;派遣坝上支教小分队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百名博士河北行”系列活动,深入河北部分县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内容,广泛开展社会调研。

“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学校通过把传统粗放、低效的“漫灌式”教学提升为精细、个性、高效的“滴灌式”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思想吸引力、价值引领力、精神感召力明显增强,有效构建了“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真正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12月刊 总第204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