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光明小记者】营养餐的诞生——学校营养餐的调查和访问

时间:2020-01-20作者:朱佳悦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来说,食物营养的均衡和丰富就更加重要,国家也是尤其重视此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专门下发《学生营养餐标准》来指导营养餐的制作;为了改善农村学生的伙食,国家于2012年6月,联合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配套文件。进入小学以来,我的营养午餐也在不断地变化,不但菜品在不断更新;就连盛装食物的容器也在换新,从开始的普通容器,更换为现在的金属内胆、塑料外壳的保温、保鲜餐桶;学校还多次组织家委会的家长们参观供餐的餐饮公司。

学生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营养餐的呢?这么用心的营养餐,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对同学们、对负责学校营养餐的领导和老师进行了采访。

每天中午的午餐时间,对于同学们来说,都是希望与失望并存的时刻——在盛放食物的容器没有揭开前,为学习奋战一上午的同学们都想象着其中装的是自己最爱的食物,当餐桶被打开的瞬间,有的欢呼、有的叹气,有自己喜欢的菜就欢呼,没有自己喜欢的菜就叹气。在和同学的闲聊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们并不知道自己食用的午餐就是学生营养餐;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午餐味道太淡了,要是来点辣味的就过瘾了;另外和青菜相比,大部分同学更爱吃肉菜;而在青菜中最不受欢迎的就是洋葱、胡萝卜和青椒。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不是也知道呢?他们又是如何来为我们准备营养餐的呢?带着我的调查结果,我走进了负责食堂的校领导办公室。

 

【光明小记者】营养餐的诞生——学校营养餐的调查和访问

 

首先,主任为我介绍了我们中午的营养餐是如何生产的:第一步,负责学校食堂的,依照国家学生营养餐标准将我们一周需要摄入的营养输入电脑进行营养素的核算,依据数据制定初步的食谱。第二步,餐饮机构将初步的食谱上报到学校专门负责的老师处进行审核,并以学生的口味进行调整,形成一周的营养餐菜谱。第三步,学校将一周的营养餐菜谱上报给区级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力争做到科学、合理地搭配每一餐,同时兼顾学生们的口味。

 

【光明小记者】营养餐的诞生——学校营养餐的调查和访问

 

【光明小记者】营养餐的诞生——学校营养餐的调查和访问

 

在制作时,负责采购原料的老师,更是用心严选每一样食材——所有原料都采用国家品牌产品,特别是食用油;每日的蔬菜原料必须是当天采购,并且有专门负责检验的老师;区里的检查员更是每周来学校两次,对蔬菜和做成的菜品,进行农药残留、营养成分等多项抽样检查。平时,食堂操作间的操作都会通过一套被称为“明厨亮灶”的系统连接到区里的负责部门,供随时检查,据说将来这个系统还有望和家长的手机相连,让家长随时了解我们的营养餐。

之后,我和主任聊起了学生挑食、倒饭的现象。主任带着温和的笑容对我说,对于这个问题,学校一直在关注,为改善这样的情况,学校一直在努力。每天午饭时间结束后,食堂都有专门的老师来检视各班收回来的厨余箱,对同学们丢弃的饭菜进行观察、统计,记录下当天哪些菜品被丢弃的最多,并分析原因,之后联系餐饮公司工作人员讨论更换菜品或改变制作方式。当记者追问,如果更换菜品或变更制作方式是不是会很费事的时候,主任坚定地告诉我:“不会!为了学生们吃得安全健康,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不会觉得费事。”但是他也希望同学们尽量不要偏食、挑食,为我们预备的每一种食材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其不可替代的营养成分。同时学校食堂也在尝试通过改变制作方法的手段来帮助同学们去摄入必要的营养。

 

【光明小记者】营养餐的诞生——学校营养餐的调查和访问

 

最后,主任还向我透露,下学期学校将开展让全校学生认识营养餐的系列活动,例如让学生认识营养餐食材,通过观察、触摸等多种手段接触食材,了解食材的来历、营养成分等,让同学们在了解食材的基础上,认识营养餐、养成节约习惯,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这真让我无比期待!

通过这次的调查和采访。我认识到了我们的营养餐不是学校随便制作出来的,而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仔细考察,精心准备的;而同学们在食用这些营养餐时由于平时家庭饮食习惯和个人爱好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浪费现象,甚至有一些抱怨,我认为是不应该的。也期盼学校下学期开展的活动能让同学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营养餐,爱上自己的营养餐。

(作者系“光明小记者”、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四年级四班朱佳悦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