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三个关注、三个定位、三个聚焦

时间:2020-03-10作者:谷专员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学线上育人模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迫使教育者有所改变,除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学习本身的思考:学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在校学习转移至居家学习,会带来至少两个层面的改变,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二是教师对教育理解的改变,这种改变具有自觉、深入的特质,而厘清学习的概念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前提。

不论是在学校集中学习,还是在家分散学习,教育者都不能摆脱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即教育者必须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思辨、论证,最后形成结论。

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七里河小学将线上课程的教学方式与线下课程的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形成“基于三个基本认知的三个关注、三个定位、三个聚焦”的线上育人模式。

 

基于生命成长的学校线上课程 

理念实施的前提是理解,学校在线上课程实施之前,教导处、教科室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研讨,主要思考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设置课程?设置怎样的课程?课程如何运行?这些基本问题的设定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换言之,只有清楚为什么出发,才能走的更加长远,才能更从容地面对、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历经近两周的基础性讨论,我们对于课程设置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关注学生认知的高度。学习本身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教育者必须清楚学生的基础认知,才能促成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认知提升。

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思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设计在线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此才能形成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关注学生视野的宽度。知识的纵向深入是构建学生思维模式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拓宽学生视野是改变学生认知、打破固有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的重要方式。

在此认知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初步的“停课不停学”实施方案。

 

基于习惯养成的班级线上课程

 

课程的实施具体到每个班级、每名学生。习惯养成包括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所以,在具体课程实施中,我们依照“有课表呈现、有时间限制、有固定人员负责”的“三有”原则,从学生习惯养成入手,在课程运行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定位于学生习惯养成。学校每日网课安排包括晨读、眼保健操、午练、暮省等系列规定课程,并且将周一主题升旗仪式纳入,在细微环节的常态运行中实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定位于学生认知提升。结合学习方式的改变,开发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主题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将学科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融合到具体的学习形态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辨力和应用力。如有效利用“疫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绘制疫情数据图、漂流日记等方式,将知识学习与情感表达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定位于学生实践感知。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引,结合当下疫情以及人们对于疫情的态度和行为,使学生经过观察、认知、思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并在具体实践中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行为。与此同时,学校还开辟了心理调试通道,设置心理课程,使学生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基于个性成长的线上课程

 

即时反馈是优化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教导处通过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于线上课程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并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设置,形成一种动态管理及动态调整机制,进而达到比较理想的网络学习效果。

聚焦学习方式。以在线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常态在场式学习,教师与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对教师而言,教学成为一种没有演习的现场直播,多少会产生一点心理压力。对学生而言,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如何引领教师优化线上教育方式,应该成为疫情期间的重大课题。合理利用网络而不囿于网络,借力于网络而不受限于网络,应该成为线上教学的一种共识,如此,才能让教师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达到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的高度融合。

聚焦学习过程。学习是一种接受与整合的过程,学习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关注过程就是关注学习本身。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打卡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由于学生在家打卡,一些真实的状态会被隐瞒,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教师的误判,从而影响教学。基于此,如何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需要授课教师深度思考,并形成一种有效做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让学生反馈作业或学习成果,而是以过程性评判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

聚焦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两个层面进行判断,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用时,二是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数量。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并不易于评估,利用技术手段如测评软件等,固然可以大致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作为教育者来说,必须要用长时态的视角去实施教育,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变化的人,才能真正让教育发生。

总之,教育者面对不同的境遇,必须从教育的本质去思考,方能不忘初心、竭力前行。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