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入职黑龙江省鹤岗市某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林蕊,在工作一年半后辞职了。因为她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差,经常焦虑得失眠、发炎、过敏,每次和家人打电话都要哭一场。最后,她选择了辞职。
林蕊不是唯一有这种症状的教师。虽然不至于都走到辞职的地步,但心理状况的确不佳。他们,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亚健康定义为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状态,集中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效率低下;人际交往频率降低,逃避社交;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郁闷,不开心;疑心重,人际关系敏感;经常性空虚无聊;思维和行动迟缓;睡眠问题等。现代社会,心理亚健康已成为教师群体面临的普遍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
重压之下,焦虑、困惑成教师“标配”
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个人魅力,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又独具个性的孩子健康成长,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责,因此,会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期待与压力。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语文教师黄明明从教多年,体验过教学成绩、专业发展、校园社交、福利待遇、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认为,教师心理亚健康的情况并不罕见,教师多少都存在焦虑、困惑,甚至偏激的情绪。“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概很少有人能够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积极、豁达的态度。”
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也困扰着江苏省泰州市初中语文教师徐韵。工作中,她经常感觉分身乏术,教学之外,还有其他工作要处理,任务多又费时间,有时一项工作没完成下一项又来了。“我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但又没办法避免,整个人都很烦躁。”一次,由于要填报一些紧急的材料,她没能充分备课,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她自责又委屈,偷偷哭了很久。还有一次,学生们为完成学校卫生任务占用了上课时间,导致她的课程进度落后于其他教师,她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再加上进度赶得紧,嗓子发炎到说话都困难。
教师的心理状况严重时,可能出现神经衰弱、疲惫无力、胃胀胃痛、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躯体性反应。在考试期或大型活动期,这种情况尤为严重。每次考试期间,黑龙江省鹤岗市的高中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孙玉红的情绪都很紧绷。她既要带领学生完成最后的复习,又要反复重申考试纪律和安排,还要完成必不可少的监考等任务……她总是疲惫乏力却又不得不强打精神,每次回到家都会在沙发上瘫很久。考试之后,等待班级成绩的过程更是让她紧张到坐立难安、吃不下饭。
广东省广州市的小学语文教师曾秀芬一直尽量避免让工作压力影响生活,但作为德育主任,她在学校大型活动期间需要统筹各方、考虑全面、紧盯学生纪律和安全问题,思绪纷扰之下,晚上常常失眠,难得睡着也睡不踏实。
除了常规工作带来的压力,一些极端情况也会在短时间内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高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王广宇曾教过一名因为感情问题频繁试图自杀的学生。那段时间,王广宇一直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担心发生紧急情况自己不能及时应对,手机不敢离身、不敢静音,晚上经常做噩梦,一点细微响动都能将他惊醒,“那段时间我脸蜡黄蜡黄的,黑眼圈都快到下巴了”。
负面情绪,危及生活与工作
“有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便可能迁怒家人和学生,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北京市西城区初中心理教师陈欣荣介绍说。
曾经,吉林省公主岭市初中数学教师李素怀就是如此。她刚刚担任班主任时,带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经常被焦虑和挫败的情绪困扰,时间长了,便有了些轻度抑郁症状,回到家也习惯板着一张脸,惹得丈夫和女儿都不敢大声说笑。“我自己被负面情绪撕扯,还影响了女儿,那段时间她忍受着我的冷脸和坏脾气,和我说话都小心翼翼。”李素怀至今对女儿愧疚不已。
这些负面情绪也波及学生与教学,消减了她的职业热情。彼时,李素怀对工作产生了浓浓的疲惫与厌倦感,总在无意中将自己的坏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只要学生出现问题,她的第一反应便是学生犯错、惹事了。一次,一名学生迟到,向她解释说遇到了修路,绕路来晚了,她下意识地认为学生在撒谎,严厉批评了他,被误解的学生很气愤,和她吵了起来。还有一次,学生们气不过被学校界定为“差生”“坏孩子”、被全校师生“排挤”,故意去其他班级捣乱,李素怀知道后没细问缘由,只一味责怪学生,反遭学生抗议不维护班级……负面情绪驱使下,李素怀处理学生问题“简单粗暴”,几次下来,学生的对抗情绪日益高涨,导致她在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互相对抗闭环。
天津市和平区的初中语文教师李丽也为负面情绪所扰。她入职便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期待很高,可学生的在校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严格要求学生,并与家长、学校领导沟通无果后,她陷入了疲惫和自我怀疑中,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还会在办公室里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后来,她“想开了”,不再把自己绷得那么紧,虽然还是会认真备课、讲课,但不会过分纠结学生的纪律、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问题。“我也不想这样,但管不了他们,有些事没办法过分苛求。”工作两年后,她辞去班主任一职,专注于教学。
与他们相比,林蕊的心理状况更加严重。她在师范大学读书时,一度将教师视为毕生事业。进入学校后,发现教师不是只教书育人就可以了,还有“开不完的会,牵扯不断的人情往来,搞不完的‘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处理不完的家校、师生、生生问题”,她经常烦躁得“不想进教室、不想改作业、不想看到学生的脸”。一次,她请假去医院,在医院浓重的消毒水味里,感到工作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便在候诊区枯坐了一下午,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让我生场大病吧,生病才能远离学校和工作。”最终,她选择“逃离”学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认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即使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能进行正常的生活,但本人内心有不适感,如不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可能自行缓解,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但现实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学校面向学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针对教师心理状况的相关措施却一直欠缺。尽管有些学校会开展面向教师的心理讲座,也有些需要心理疏导的教师会主动和校领导交流、沟通,但大多数受访教师表示,如果有了负面情绪,会选择自我消化——李素怀选择和教育同仁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新方向、研究教育新方法,在成长中调整心态、发现学生的个性与优点;王广宇选择长跑来纾解焦虑心情,这一习惯坚持了十几年;曾秀芬选择制作“压力备忘录”,进行户外徒步,拍照减压;湖北省武汉市的初中英语教师杜琳兴趣广泛,选择练瑜伽、写随笔、唱歌、跳舞等来放松心情……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热爱教育和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无疑都是重要指标。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教师只靠自己很难自我调适,兼顾以上几点。缓解教师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细斟慢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本文中林蕊、黄明明、徐韵、孙玉红、陈欣荣、许丽娟、李丽为化名 作者:本刊记者孙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