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海淀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项目”,11月29日,2020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在北京举办。其中,“海淀区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示范活动”分论坛于11月29日、11月30日在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龙樾实验中学”)、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以下简称“二十中”)召开。
11月29日举办的分论坛上,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筱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委会秘书长肖海明,海淀区教科院点评专家刘志刚、庞奕、江虹、杜卫斌、吕丹,海淀区学习科学总项目执行人、教科院科研员侯兰亲临活动现场。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科院科研管理所所长严星林主持。
主旨报告中,龙樾实验中学课程与学习研究院学习科学实验室负责人马积良介绍了龙樾实验中学的“学习科学”探索。在研究课环节,龙樾实验中学数学教师刘怡执教《再探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观摩研讨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际图形抽离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最终形成对角平分线相关知识的深入认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筱萌表示,这节课让大家看到了学生不断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从知识回忆的层次上升到了应用分析的层次,体现了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
在说课环节,来自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信息管理学校等学校的16位老师在3个不同的分会场同时说课,语文、数学、科学、道法、戏剧等学科纷纷亮相。
本次课堂展示活动中,《初中生科学阅读能力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七大成果集中亮相,呈现学习科学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理性思考。海淀区教科院科研管理所严星林用“新、实、深”三个关键字概括了这一次的成果分享——新,是指内容新;实,是指研究与工作结合紧密切实;深,是指钻研得很深。海淀区教科院科研员吕丹点评称,老师们能够将更多科学的方法用到教育中,说明研究在科学的、开放的形式中进行。
11月30日,“海淀区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示范活动”第二场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以下简称“二十中”)召开。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学习科学项目总负责人尚俊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王辞晓,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重要成员黄文丹,海淀区学习科学项目总执行人、教科院科研员侯兰,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副校长张万祥出席了本次论坛。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宋官雅主持此次活动。
二十中为参会代表和线上观众呈现了四节基于学习科学理论且融入技术元素的研究课。《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一课,老师利用有趣的折纸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了什么是双曲线,再利用几何画板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到了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论坛主题“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
三节并开的研究课分别是英语课《The Advertising Game》、地理课《世界的气候》、物理课《音乐》,学习科学理论帮助老师们实现了发展学生学科思维这一目标,APP小程序、录屏软件、笔记本电脑等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展现了新型课堂形态。
同时,二十中会场进行了两场精彩的开题论坛,来自八一学校、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小学部的8位学习科学项目骨干教师做了精彩分享。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表示,在学习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二十中近几年积极围绕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开展教学研究,以“目标引领,问题驱动”为核心,在学习科学项目组的帮助指导下,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教学质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学习科学项目总负责人尚俊杰对二十中讲授展示课的四位老师给予高度的肯定,期待二十中今后继续带来精彩的课例,更希望经过项目的研究,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学习科学素养的研究型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
“海淀区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项目”是海淀区教科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于2018年推出的项目,旨在引导教师思考学习科学对课程教学的意义,将学习科学的前沿成果应用于实践之中,让学生学得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迄今为止已有81所学校的近千名教师从该项目中获益。
(通讯员:侯兰 马积良 刘慧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