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游走千万里,培育学生“厚土乡心”

时间:2021-01-15作者:吕言鑫 姜倩倩 孙雅妮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年初,山东烟台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多彩实践节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从“回忆旧时光”“走进新时代”到“创造中国梦”,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展示作品,记录着烟台高新区从普通渔村起步,实现从“零点”到“高点”跃升的发展历程。而在每一件精心雕琢的作品背后,蕴含着学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因地制宜、全方位培育学生“厚土乡心”的教育情怀。

“厚土乡心”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2000年之前,烟台高新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村,2010年被划分为国家级工业园区后,昔日沉寂的海滩发生了巨变。

“这种变化需要世世代代高新人去记录、去感受乡村振兴背景下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烟台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张晓琳说,鉴于此,学校选择了“厚土乡心”这一贯穿整个小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大主题,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家乡、热爱家乡,逐渐形成血浓于水的乡情,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愿意回到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根据高新区自身特色,学校围绕课程目标,从文化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3个维度选择项目研究主题,确立“厚土乡心”主题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重点做3个方面的研究:组织教师制定学段课程计划,分低、中、高3个学段确定课题项目;根据学生兴趣设定主题,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学习方法运用到探究性和体验性学习中。鼓励学生以物化形式呈现学习结果,进一步升华故土情爱乡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型、电脑制作或美术作品、科幻作文,展现家乡未来的风貌。

张晓琳认为,这一选题对于一个新建区的学校意义重大。2019年,该项目被确立为山东省教改项目,2020年被评为烟台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多方位构建“厚土乡心”实践活动课程

在学校,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细化成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学习理解。说起“厚土乡心”课程从无到有的过程,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孙雅妮深有感触。

 

游走千万里,培育学生“厚土乡心”

 

“在内容上,建立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与框架。”孙雅妮告诉记者,“厚土乡心”构建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一体化的实施策略及多元多样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地区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实际调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环境、产业特点,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学生区域共同体意识,提高生态文明道德观念。在作用上,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理论。以乡土教育为基础,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共同体意识培养、生态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理论。在功能上,切合新形势下课程改革需要的创新机制,与当下“乡村振兴”“劳动教育”等教育政策相对接,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

多手段体现“厚土乡心”以人为本思想

课程体系搭建好了,如何具体实施?孙雅妮介绍,学校主要采取校际合作、家校合作、校社合作和校团合作的方式将“厚土乡心”的情感传递给每一名学生。 烟台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与多所学校组成校际联盟,相互交流合作,邀请具有特色课程的教师来学校上课,或者去其他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选择开设课程。借助家长资源开设亲子活动、家长观摩、家庭教育讲座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发挥家长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校外活动,邀请家长进校为孩子进行公益授课。同时借助社会资源,依托区域特点,探究新农村变迁。与教育机构合作,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理念。加强外部培训,让学校教师参与关于教育前沿的讲座、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频频与优秀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多方面开展“厚土乡心”实践主题活动

校内依托课程,校外借助活动。近年来,烟台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厚土乡心”实践主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游走千万里,培育学生“厚土乡心”

 

乡村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高新区有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其独有的村碑村志老房,记录着这个渔村的前世今生,这是乡土文化重要的承载方式。

为探寻乡村追溯根源,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寻根”活动,探寻自己乡村的历史和家族的变化。学生们通过访谈村里的老人、阅读村碑村志记录等方式,了解自己乡村的来历和名人,了解自己的家族和变化,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深切感悟“家”更深远的涵义,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俯瞰家乡寻光赏美。学校组织系列活动加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教育,规划了“我为高新代言”的实践设计大赛,倡议学生利用小长假,重走家乡路,重温家乡情,低年级学生为高新区设计LOGO,中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家乡事物代言,设计宣传海报,高年级学生为高新区旅游设计观光手册。

走进场馆了解家乡。场馆是学生直观全面认识故乡最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组织学生以研学的方式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对家乡的人文历史科技有整体的认知。据了解,高新区汇集了航天513所、中集海洋、生物科技、核电博物馆等高科技产业园,学校通过研学,开拓学生眼界,增长知识。在 513 所,了解到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和取得的瞩目成就,自豪之情不言而喻;在生物科技园,与生命科学研究零距离接触,使用高倍显微镜探索生命的奥秘;在核电科技馆,观察原子核,学习了核能与核电基础原理与应用,消除了同学们对核的偏见与恐惧……这些活动,让学生见识到了家乡的无限发展魅力,更激发了他们科技探索的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学校还呼吁学生关注环境建设,了解家乡的地质、空气、水资源变化,并组织学生开展辛安河公园考察、东泊子沙滩清理等活动,与自然零接触,在活动中树立爱护家乡的责任意识。

 

游走千万里,培育学生“厚土乡心”

 

多层次构建“厚土乡心”实践主题活动评价体系

在故乡系列实践课程开展的同时,烟台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还结合多元主体、多样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热情。

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过程性资料,如作业、成果(作品)或师生对实践情况的记录;学生在整个学校课程的完成学习、探究、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态度转变、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表现。根据学生的作品或成果。学期末,根据以上记录,采用师生评、生生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厚土乡心”具体实践中,张晓琳希望全体教师能够真正践行“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产生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和对自我、对未来的思考,促进学生德智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恩心、自豪情、回报志,并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动力,引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深度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远大理想。

(作者:吕言鑫 姜倩倩 孙雅妮)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