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温婉”的城市与“实在”的教育——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一)

时间:2021-02-03作者:李文星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济南,有一个乍听起来和印象中的北方城市风格迥异的名字——泉城。实际上,“泉文化”一直是济南城市建设、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价值传播的核心理念。向城市东、南方向发展的“大明湖”经济模式,是影响10多年来济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也让这座城市的人口出现了同趋向的流动。未来,济南城市空间布局会进一步优化,“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新格局正在改变原有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方式。而教育,在以上众多城市发展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既“求新”又“踏实”的教育景观。

 

“温婉”的城市与“实在”的教育——济南教育现代化解读(一)

 

外来人才与本地精英开启济南重工业之路

每一个来济南的人,都会去趵突泉与大明湖游览一番,围绕着这两个景点的市中区与历下区,是济南的老城。老城集中了济南的历史与文化,也集中了很多济南的历史名校。在“2009年全国运动会”举办之前,老城集中了济南的传统市民。

一位在趵突泉公园看“菊展”的、来自东北的老人告诉记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东北地区就有很多人来到济南,他们都是国营企业的工程师与科技人员。那时的济南核心区以重工业为主。”

外来人才与本地精英一起,描绘了济南城市建设的蓝图,建成了济钢等重工业基地,成为济南发展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点。

“大格局”打下济南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南明府城附近的居民曾经几乎都是国企的员工,二环东路高架还没有建成的时候,历城二中的旧址董家庄在公交司机眼中还是郊区。那时的济南人,生活和思想都是稳定甚至温婉的。很多人到如今还保持着去黑虎泉畔打水的习惯,泉边80多岁的老人,牙齿尚未脱落,跟我们谈论着用泉水泡茶养生的秘方。他们眼中的济南,就是这一方山泉之地,热情好客的他们每遇到一个外来人,都会邀请他们来济南落户。

济南人在稳定的生活中逐渐养成了踏实的性格,加之传统文化的长期熏染,“大格局”也是他们从小就被言传身教的品质,他们习惯对自己的人生有长远的规划,很多学生早在学校时,就有了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后期,山东基础教育改革攻坚克难,探索出了许多改革经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山东模式”。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打造了一批旨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学校,其中以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外国语学校和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最为典型。直到现在,三所学校仍是优质学校,共同为济南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山东模式”为济南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础,观念的认同、人才的集中,也促进了济南城市的正向流动。在同样标准的教育模式下,在成绩面前,所有人有着平等的机会。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集中到市中心,反哺了济南城市发展需求。

经济模式转型,人才东移

2008年奥运会之后,济南市承接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借着东风,济南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众多高楼拔地而起,济南老城区的很多市民逐渐摆脱了“铁饭碗”,紧跟着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开始流动,市中心的概念不再是二环东路以西。

伴随着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筹建,济南市人民政府也迁至东部,位置就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对面,以历城区和高新区为中心的济南“新区”快速发展起来。位于高新区的高新科技产业齐鲁软件园逐渐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52岁的济南市民孙大哥在2014年的时候,于高新区购入新的房子,搬过来之后,给他印象最深是“老”与“新”的差别:老式建筑与高楼大厦、老人与年轻人、传统观念与新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济南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很多本地和外地的高学历人才集中到新区,CBD片区成为济南房价最高的地方。

以教育促进人口融合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来自老城区的济南老市民,和来自外地的济南新市民,都离开了自己的原生环境,离开了固有的社会圈层,来到了新区。新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口的融合,教育便成为了有力的抓手,而全新的社会环境需要新的、因人而异的教育生态。

新的城市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绪和看待教育的态度。新区的人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老城区的“拆迁户”,另一种是以学历、技术进入该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子女有了社会化的标签,即“拆二代”和“研二代”“博二代”。对于教育来说,需要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有效融合。

想要影响学生,教师队伍的建设则成为重点中的重点。教育部门为激发全新办学活力,推进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以教育促民生,推动社会融合。

高新区的发展,也联动着济南整个城市的改革,济南教育逐渐凭借扎实的教育基础,寻找自身的全新定位。

从“大明湖时代”走向“黄河时代”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生,是一个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融合要素,济南也不例外。10年的快速发展,济南“东拓”“西进”,在东部形成了高新产业引领区,以及创新开放的前沿区。人口在此处也形成了大规模的聚集。

与此同时,济南其他各地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同频发展。

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设区。2018年9月,济阳撤县设区。

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济南形成了目前的10区2县行政区划,济南的总面积已达到10244平方公里。

2016年12月8日至9日,济南市召开全市工作务虚会,会上提出:“从长远来看,城市建设不可能无限拉伸延长,未来的发展必须瞄准和实施北跨。”“要跨过黄河去、‘解放’全济南,让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走向‘黄河时代’”。

2018年1月,国务院以国函1号批复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第一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全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在这之后,济南在北部黄河沿岸设立先行区,规划总面积约1030平方公里,其中黄河北岸730平方公里,黄河南岸300公里,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样板。同时,将紧邻先行区和市中区的天桥区,作为北跨黄河的战略支点,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增长极。西部的长清区,则成为新的教育科研基地。以南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为中心的原有经济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城市格局所改变。

2021年1月23日,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工程全线贯通,预计在2021年10月建成通车。届时,开车最快4分钟,地铁仅需2.5分钟便可通过黄河。济南“北起”之规划,正逐步实现。

城市全面建设,教育多点开花

2021年1月26日上午,济南市召开2020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2020年全年济南生产总值为10140.91亿元,成为新的“万亿俱乐部”成员。

伴随着济南经济的快速增长,寻找新旧动能转换与民生改善的契合点,成为济南城市新命题。教育在民生改善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区县都在教育的求新求变上渐积跬步:市中区的济南市第十四中学正在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改革;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家校共育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模式;历城区的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从董家庄搬到了市中心的兴元街;济南市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在成立2年之初,便已将“大学+实验”的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天桥区黄河南的泺新小学,把最前沿的脑科学理念及教育的温暖带给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平阴县的校车将每个学生都能安全送到家门……

济南市的城市发展紧跟着国家战略发展的脚步,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济南一直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在大格局的牵引下,做“有温度有品质的教育”,在不断求新的努力中,“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2020年11月,济南市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位列第一,实现了年度测评的“三连冠”,同时济南市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教育在城市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记者在芙蓉街随机采访了几位来济南求学的大学生,他们都一致地用“温婉”一词评价济南,并解释说,“温婉的不只是这里的风景,更是这里的人”。

(作者:李文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