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王品木:办好有温度有品质的济南教育

时间:2021-02-03作者:王品木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近几年,济南教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办有温度有品质的教育”为目标,以敢于碰硬、敢于亮剑、主动作为、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王品木:办好有温度有品质的济南教育

王品木

中共济南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济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

回答好“什么才是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要求,为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了新的改革蓝图。我以为,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满足人民真正需求的教育。其内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满足人民对基本教育的需求。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机会,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以及受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全面二孩”政策放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在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随迁子女入学、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等关乎民生的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上,还需要超前规划、积极应对。济南这几年在教育资源配建上的新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二,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从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入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办好每一个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孩子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济南实施“领航学校、特色学校、新优学校”创建行动和“减负提质”八大举措,就是要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差异性与多元化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正视各类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的多元化与差异性的需求,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不可能重来,我们“等不起”,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强抓资源配置,把“学校建起来”,保证孩子“有学上”;学生的每一天都在变化中,我们“慢不得”,必须遵循规律,把“质量提起来”,保证孩子“上好学”;每一个孩子都连着家庭和社会,我们“坐不住”,必须关注群众所急所盼,解决群众现实难题,把“服务强起来”,保证教育“服好务”。

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四个重要理念。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指导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高育人质量很关键。

理念变革之难。做任何事情,首先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然后才是方式方法的选择。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虽然谈论起教育理念也挺新,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但在推进教育工作时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目中无人,唯分数、唯升学,扎扎实实地搞应试。以往我们把学生负担过重,归结为“高考”录取率低,因为千军万马要过“独立桥”,可现在上大学已经变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没有减下来。这一教育事实说明,即使教育资源从原来的“极其短缺”,已经到了目前的“相对丰富”,我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没有跟上。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育人方式是何其艰难。而没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每一次重大的教育变革,都要有理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只有想明白了,认识到位了,才有可能行动到位。但人的观念又是通过人的经历,人所接触到的一切,加上自己的个人理解慢慢地建构起来的,非常牢固。如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一种动物。”人的观念世界差别很大,人们习惯于“固守”在自己“成见”里不想改变,即使不舒服,但因为熟悉而不愿去改变。当然,从另一个层面看,正因为人的观念差别很大,我们才迫切地需要更新理念,回归初心,谋求共识,在获得一致性认同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教育的品质。

教育理念,只有变成信念,指向行动,与一个人有目的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才有价值。而只有通过切身的实践,好的理念才能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并慢慢地整合为一种做教育的信仰,持续发挥作用。教育是实践的学问,没有个人亲身的实践,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认同和转化。“懂”理念的关键不在表面的“知”,而是在深度的“知”之后的“信”,是通过“真知”,确立起对教育的信念和信仰。

结合自身教育治理经验,我认为,树立以下四个教育基本理念极为重要,更为急迫。

第一,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德为先”是新时代育人改革的突出要求。这个“德”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的是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和健全人格,这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的德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要系统研究和突破。与此同时,还要看到,虽然我们经常讲“以德为先”“德育为首”,但现实中的学校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德育弱化和虚化的问题,以德为先在有些学校变成了以智为先,以分为先。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德为先”战略地位放在了“全面发展”的前面。济南近年来在德育改革上坚持整体架构与项目推进,德育改革实效备受瞩目:确立了“信念坚定、内心充盈、品行良好、人格健康”的德育目标,让立德树人的指向更清晰;创新实施“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以推进纵向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和横向贯通的“理论+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举办多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现场会,探索实现学段紧密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贯通起来,构建了8大类100所实践教学基地,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一堂堂直抵学生内心、有现实性和感染力的“行走的思政课”在泉城盛开。

思政课改革成果在全省推广并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通87525525学生心理关爱24小时热线,加强医教联动和大中小贯通,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学生典型心理问题专业化解决指导,启动“觉察接纳、涵育未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行动,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打造“班主任育人和学科育人”双线领军团队,在全市遴选培养100位有教育思想、关注学生成长、潜心全面育人的德育领军人物,引领全市教师在“一岗双责”上实现了新突破;深耕德育品牌创建,坚持“选准矿,深挖井”,全市两届共评选发布50个德育品牌,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做实,成果提炼做优”的能力。

第二,面向人人的基本理念。面向每一个人办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这是教育的题中之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发布的权威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明确提出,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重申人本主义立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但重回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增进每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在现实中做到很不容易。有一些学校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和短视化,只看分、不看人,或者只看部分人,办的是淘汰教育。

第三,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重要主张和宝贵财富。我们要创建具有本土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学,必须要在因材施教上做“大文章”。当然,把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理念,并非仅是中国教育学要发展,在国际教育中奠定地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是解决“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教育、“流水线”教育加工模式的良方。因材施教作为教育原则或方法,需要教师具备两种能力:一是真正看到学生的不同,不是“分”的不同,而是学习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特质的不同;二是要能根据这些不同,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方案。

第四,知行合一的基本理念。我们现在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根本上就是要解决“行”的问题,实践的问题,解决部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动手实践和解决现实问题中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考试至上、手脑分离、学校教育与真实生活、社会脱节的问题。我们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的“四育”变成了现在的“五育”,即增加了“劳动教育”。这些重大变化,我们既要看得到,更要思考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们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加强研究,这与我们熟知的“学科育人”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和规律。

 

王品木:办好有温度有品质的济南教育

 

推进教育治理与改革的三个关键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管教育的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更要尊重和钻研教育,努力成为教育治理的行家里手。推进教育治理与改革,我认为有三个策略很重要:

要知大局,明方向,在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大局,不看方向,是做不好教育的,也是很危险的。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接连出台文件,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系统设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认清形势、主动作为,敢啃硬骨头,努力创造地方教育改革的经验。

济南这几年以敢于碰硬、敢于亮剑,在“教育资源优配置”“基础教育双零择”“从严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课后服务全覆盖”“‘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创新上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改革改善了济南教育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济南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增添了优势。

要懂规律,求实效,在提高育人质量上下功夫。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单一、片面的教育评价指标,无视教育规律“拔苗助长”的行为……种种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如何让人民满意依然任重道远。2019年,市教育局把“减负提质”作为主攻方向,从作业改革、课堂教学、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方面,推出八大实施路径举措,就是要在“减轻过重负担,提高育人质量”上下功夫、见成效,推动全市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强综改,促活力,在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上下功夫。教育改革是全局性、全要素的系统性改革,我们要强化“综合”思维,更多地利用全社会、各部门的有利资源和积极力量,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推进改革中,既要保持改革定力、增强各级主体内生动力,又要坚持蹄疾步稳,以底线思维定边界、把节奏、控力度,及时平衡各方诉求,化解各种矛盾风险,努力建立健全配套协同、运行高效的落实机制。济南出台的《济南市中心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意见》,就是推进综合治理的典型成果。

要强督政,抓落实,在督促区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上下功夫。如何有效加强对区县人民政府的督导考核,是这几年济南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问题。为推动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济南市印发了《对区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开展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从2018年开始实施对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工作。在督导内容上建立了年度重点动态调整、关键指标等级浮动、职责评价全面覆盖的“三位一体”指标体系,在督导机制上形成了自查与核查相结合、审核与监测相统一、反馈与整改相衔接的“三合一”工作构架,在结果运用上建立了评价结果与评价等级和整改情况挂钩、与政府、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的考核奖惩挂钩、与对区县安排奖补转移支付资金挂钩的“三挂钩”评价制度,真正推动教育督导工作“长牙齿”,确保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工作力度不减、履职效果不减,通过督导评估推动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成果真正体现在学校面貌变化上,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发展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作者:王品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