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时代,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配套支撑,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为之赋能。广州华立科技学院与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运用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理论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理论,精准对接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众多中小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建了“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十余年的校企成功合作表明,该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和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历程
合作起步期(2008-2010年):回归职业教育育人本质,校企初探合作模式。面对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的问题,学校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学校与德永信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共同举办技能竞赛,互聘师资,从此拉开了双方长达十年之久的合作大幕。
培育创建期(2011-2016年):谋求最大公约数,校企精准育人。基于培养高素质会计技术技能人才的共识,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于2014年开始举办订单班,2015年共同开展技能鉴定,2016年探索开办工学交替班、卓越人才培养班,开展党建合作。伴随着双方合作的逐步深入,双方形成了“两提升、四融入”的课程体系、“五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六协同”的校企合作机制,该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成熟推广期(2017-2020年):合作三方共赢,育人模式显成效。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的“双高”特点,是该模式成功、成熟的最好证明。如今,该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广东省内高职教育财务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先行者和典范。2016年至今,学校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活动,该模式在校内和部分兄弟院校中应用推广,社会媒体也争相进行报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两提升、四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基于对“学生素养与能力同步提升”的共识,实施“双主体”育人,创建了“两提升、四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将“核心素养提升”与“职业素养提升”相融合,将“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真账真税”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构建了“四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创业财税管理》课程,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以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为载体继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在《会计基本职业技能》《财务会计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输入企业的优势资源(即“四融入”),使学校课程教学紧扣企业实践和工作情境,从而提高了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共建“五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共同构建了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创新创业与跨专业综合技能、企业进阶式职业能力培养等“五段式”实践教学体系。遵从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第1-4学期以校内课程资源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支撑,科学设置学生专业技能课程和课程中的技能训练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创新创业和跨专业综合技能),技能训练呈现系统性、阶梯式特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永信实施“一对一导师制”和“轮岗培训制”,岗前训练结束后实施账务岗(账务助理、账务会计、账务会计师)和税务岗(税务助理、税务会计、税务师)两类岗位的“分级培养”(每个岗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配套“业务能力分层递进培养制”和“月度业务考核制”等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岗位成才目标。
共建“六协同”产教融合机制。十年的校企合作,已使学校和德永信共处于同一生态圈中,校企相互融合、协同成长。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入校前,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二学期校企协同开展教学,部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时由学校主导完成、实操课时由德永信兼职教师授课;第三、四学期共同举办“德永信杯”会计技能竞赛、工学交替班、订单班、卓越班;第五、六学期开展“工学结合”与师资互培互训等。由此,校企培养方案协同制定、课程资源协同开发、专业竞赛协同开展、实践基地协同共建、师资队伍协同培育、校企文化协同融合的“六协同”合作机制在实践中得以逐步沉淀,保证了校企合作顺畅、高效开展。
构建“共育共建共成长”培养模式的启示
抓住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痛点,为文科专业校企融合提供路径选择。本模式紧紧抓住“针对产业需求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这一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探索双赢合作路径。学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初期实力薄弱,急需另辟蹊径、弯道超车;德永信公司当时是一家当地小型代理记账公司,急需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两者“弱弱联合”,针对“如何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以企业资源进课程、企业导师进课堂、学校教师进企业等方式建立的“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校企合作及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成长提供了经验参考,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该模式立足高职教育本质,打造了人才培养的特色。
以基层党建为载体,确保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性设置《创业财税管理》课程,校企双方协同实施教学,将素质教育、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基层党支部与德永信党支部开展联合培养党员、活动联谊、帮扶联动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使德永信公司成为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场所,实现了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转型和职业迁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专业技能系统培养,兼顾学生专业个性发展。“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全体财会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双创和跨专业综合技能等关键节点进行系统设计,辅之以课程资源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支撑,其递进式培养的特点符合大多数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同时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专业技能大赛、订单班、卓越班为载体,选拔学生进入德永信基地进行“分岗培养”和“分级培养”,兼顾部分学生在专业上的个性发展。
校企供需两侧角色互转,实现育人“双主体”。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使二者分别处于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侧。在本模式下,德永信公司深度参与了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教育活动,为学校提供了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真账真税、企业文化和企业实训基地、实训师资,此时企业处于供给侧,学校处于需求侧。这种供需两侧的角色互转互换,使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育人过程“双主体”,产教融合得以落到实处。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校企协同、精准培养,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内涵式发展,助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模式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保持在高位。截至2018年,该专业已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3100名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始终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校企合作十年来,双方共建专业与课程,共同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内涵建设。2019年3月,会计专业通过广东省教育厅评审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校企合作为德永信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合作培养的学生先后有100余人实习结束后被德永信留用为正式员工,部分毕业生晋升为公司骨干。公司的服务客户也从2008年的600余家发展到2019年的超过1.6万余家,业务覆盖财税、审计、工商、咨询等领域。
“共育共建共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展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随着“职教20条”的逐步落实,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从就业导向到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的变革、满足学生“定制化”需求,如何在协同育人、育训结合、技术创新与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如何更好地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将成为本模式未来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双方十余年的成功合作经验表明,该模式实现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内涵发展、企业发展壮大的共赢效果,初步形成了财会类人才培养中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马龙海系执行校长,孙虎系评建办主任,李哲系会计学院院长,杨玲系会计学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