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以教育科研支撑和推动新时代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4-15作者:方晓波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广州教育科研体系历经6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教研系统地位显著、排名前列、美誉度高,是中国大城市教研机构的发展样板,华南地区教研领头羊和创新标杆,在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创新实验、推动区域性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专业核心作用。立足于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广州教育科研提供专业支撑和质量支持作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探索建立广州教研新标准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必须放在一个客观的标准体系中才可以显现。广州教科研工作如何推动新时代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广东和广州实际出发,建立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坐标系(广州教研标准),对标精准发力。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考虑,我们认为该坐标系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核心职能维度(我是谁)。包括研究力指标、支撑力指标。研究力指标包括课程体系的原创性研究、教学指导的操作性研究、教育评价的诊断性研究、教育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教育治理的区域性研究;支撑力指标包括教育政策制定参与度、教育研究社会影响力、课程资源供给研发量、课堂教学指导服务面、标志研究成果转化率。

作用对象维度(为了谁)。包括教育质量指标、教育公平指标、教育条件指标、教育治理指标。我们作用的对象是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现实状况。目前,我们掌握的权威数据来源于2016年由教育部委托进行的“全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指数监测与评价”研究,它对全国31个省(市、区)、34个城市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行监测评价。这项研究开始于2013年,主要围绕教育发展与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条件保障、教育治理现代化四个指数进行。

2016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位居中上游,但在四个一级指数方面表现不一。其中,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教育发展与质量水平、教育条件保障水平居中等或中等偏上;教育公平推进水平相对较差。

近3~4年,广州教育通过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和推广集团化办学,已经大力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显著提升了教育公平指数。广州已组建10个市属教育集团,包括我院附属的广州实验教育集团,全市共组建86个教育集团,实现每个区都有1个市属教育集团在当地办学。从基础教育办学及培养质量看,广雅、执信、二中、六中及广州二中、广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也有提升。从基础教育办学及培养质量看,广雅、执信、二中、六中及广大附中、广州二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也有提升。

发展定位维度(我将成为谁)。包括参谋力指标、驱动力指标、交互性指标、原创性指标、实验性指标。我院的基本定位,是教育治理的“智囊团”、教育质量的“发动机”、教育合作的“交换器”、教育理论的“策源地”、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我们的愿景是“到2035年,建成全国顶尖的教育智库与综合性教育研究机构”。具体分“三步走”:第一阶段,文化融合与夯实基础期(2015—2020);第二阶段,基础优化与快速发展期(2021—2025);第三阶段,突破瓶颈与对标国际先进期(2026—2035)。

传承发扬广州教研新体系

具有完备教研体系。通过多年探索,广州逐步建立独具特色的“三级五组”广州学科教研体系,全国影响很大。

三级是指市、区、校教研队伍,五组是指市区学科教研员、学科教学专业委员会、特约教研员、高考备考研究组、各学段教学研究中心组等教研队伍。

建设专业创新平台。近年来,广州教研机构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创建了一批专业化功能性平台,拓展教研视野与途径。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为例,它组建广州实验教育集团,在全国开创了教科研机构建立实验性质教育集团的先河;与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合作创建实验性教育集团联盟,探索基于行动研究、浸入式研修的教师专业成长新模式;与从化区共同推进“6+2+N”温泉教育集群建设,积极探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远程教研帮扶的新模式;建设广东省博士工作和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入博士后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设立广州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打造“教科研训一体化”阶梯式教师培养体系,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在第一、二届广东省青年教师大赛中,广州参赛教师获得一等奖的有39人,学科组第一名的有9人。

引领区域教学改革。从1995年开始,原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全市范围内推进10年教学改革,分阶段开展“课型—教学设计—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市区教研机构大力推进区域性教学改革,其中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持续推进中小学成长型智慧阅读项目,在全国率先构建广州学生阅读体系,开展基于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区域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教研院构建线上教育“点—线—面”新教研话语体系:

“点”——依托智慧阅读,构建线上穗汉同读情感教育新样态,吸引武汉、广州两地共计24068名学生参与,收到作品达64675份,编辑出版《我把刚写的一首诗,放在太阳底下晒——“穗汉小朋友,同读大中华”智慧阅读线上教育活动童诗集萃》,受邀与钟南山院士交流并得到充分肯定;

“线”——在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教育专栏,开辟“广州名优课例”“素质教育专栏”“学科教学资源”等栏目,发布各类课程资源5311节;

“面”——策划组织“广州电视课堂”线上课程资源建设,院组织学科教研员,统一课表、统一进度,指导教师教学设计、录制视频课程资源,通过电视课堂、广研学堂等平台发布中小学课程视频2983节,“广州电视课堂”观课量达12.64亿人次,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品牌效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后,组织开发7000—8000节课的中小学全套课程常态课线上教学资源。

供给丰富课程资源。通过一代又一代广州教研人的持续努力、接力创新,广州教研产出了“广一测”“智慧阅读”“智慧阳光评价”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全省、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成果水平业界公认,有力推动了广州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有效保障了广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市教研院研发国家课程教材7套、地方课程教材11套。如智慧阅读项目累计激活师生数269744人,访问人数超过1亿人次,平台累计发布主题阅读活动1991项、阅读书单1381个,学生平均阅读时长每天约45分钟,累计提交主题阅读作品195.9万个。如智慧阳光评价项目2019年度发布市级质量监测报告1份、区级报告11份、校级报告293份、班级报告1780份,个体报告66798份,为教育质量提升把脉献策、精准指导。如广州教研以课程建设推进劳动教育、人工智能课程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研制出版全国首份地方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组织研发一套具有时代特点和广州地方特色的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并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审定。

客观分析广州教研的突出业绩,我们认为可以概括为三条有效经验:一是各方支持教研体系建设,教研体系支撑教育治理的水平高;二是教研体系多级多组构建,对课堂教学的业务支撑和引领作用发挥好;三是教研体系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创新驱动作用显著。

谋划实施广州教研新构想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对标全国先进榜样,未来3—5年,广州将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的广州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示范样本,在全省、全国发挥引领作用。为达成目标,设计实施“433”计划,即4项教研工程,12项工作项目,36项具体行动。

教研强基工程:优化教研机构职能,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稳健发展。

一是教研机构网格建设项目。经过3—5年,实施体制创新,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纵横相联、节点功能明确的新时代教研网格化体系。包括区级机构横向打通行动、下沉一线纵向打通行动、镇街机构打通节点行动。

二是区域教研增长极项目。构建跨区域分片教研体系,将“三级五组”教研体系转型升级为“四级五组”教研体系,增加一个教研极点,分区域联动,通过教研融合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包括片区分院建设行动、分片教研体系建设行动、教研级组升级行动。

三是教研标准化建设项目。提供标准化教研服务,强化服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打造教育智库,开展有效的教育督导评估。包括标准化教研服务行动、教育智库建设行动、标准化督导评估体系建设行动。

教研领雁工程: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升教研人员综合业务能力。

一是学科教研员增强赋能项目。依据国标、省标,提高我市专职教研员配置水平,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包括落实专职教研员配置标准行动、特约教研员聘用机制创新行动、教研机构编制核增行动。

二是教研员专业标准建设项目。明确教研员“入口”标准,构建教研员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研员专业标准研制行动、教研领军人才培养行动、教研人员“旋转门”机制实施行动。

三是研修一体化发展项目。实施“研修一体”专业发展项目,推动教研与教师发展的融合。包括“教研—培训”一体化行动、“梯级式”区域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行动、广州市教师发展研训中心建设行动。

教研驱动工程:改革创新教研机制,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一是以育人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变革项目。依托智慧阅读,构建以阅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包括基于阅读的全科教学变革行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行动、基于新技术的课堂创新行动。

二是广州新课程体系建设项目。深化课程实施,加强广州地方课程群开发、数字教材开发等保障行动及成果转化工作,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包括“一体两翼”新课程深化实施行动、常规教研活动引领作用提升行动、具有广州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研发行动。

三是广州高中领航计划项目。对接“强基计划”,构建广州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普通高中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合作,共建共享创新实验室、联合培养基地等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包括高中阶段领航项目培育行动、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创建行动、高中质量监测行动。

教研生态工程:创新教研实践路径,构建开放性教研工作格局。

一是名家引领项目。进一步优化市级教研部门建立的国家级教育名家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家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就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全方位开展研究,打造基础教育研究高地。包括名家工作室优化行动、新的名家团队引领行动、核心问题研究行动。

二是平台建设项目。架桥铺路,通过教研机构办教育集团、探索教育集群、设立新课程市级示范区(校)等方式,助力区域教育教学高质均衡发展。包括推进集团化办学行动、开展基地式研修行动、创建高端功能平台行动。

三是阳光评价转型升级项目。开展智慧阳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展大湾区一定抽样样本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具有湾区特色的智慧教研系统和智慧教育体系,提升大湾区基础教育质量。包括大湾区教研评价中心创建行动、大湾区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研制行动、湾区智慧教研体系建设行动。

(作者: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方晓波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