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量化”指导能力 导师成加强版育人“守门人”

时间:2021-04-25作者:程振伟 傅君英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最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杭电”)有两位青年研究生导师“很振奋”。他们因为在学校研究生院组织的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中分别荣获理工科、人文经管类全校第一名,而获得明年各自多带1—2名研究生的专项奖励。

“因为在研究生指导上的成绩,而获得与新增国家级人才一样的研究生名额奖励指标,真是没想到。这也增强了我坚定育人理念带好研究生的信心。”杭电电子信息学院出生于1986年的研究生导师赵文生说。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杭电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对当年每位研究生导师名下所有研究生的相关表现数据进行建模,得出导师们的“指导能力数值”,实现导师能力评价向“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转变。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一个重要主题是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如何客观量化导师指导能力,是我们高校研究生管理的一项迫切工作,也是研究生育人工作的重要探索。”杭电副校长徐江荣告诉记者。

数据驱动评测导师指导能力

杭电版“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是把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评价主要落脚到其所指导的所有研究生的相关表现上。

记者了解到,该评价体系包括学位论文质量、研究生一作科技成果、研究生荣誉称号、研究生科研实践、国际化五个一级量化正面指标和学术及行为规范一个负面指标。其中五个一级正面指标对应的权重分别为30%、25%、15%、15%和15%。而学术及行为规范考核的是研究生和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关于一级指标为何设定以上五大类,徐江荣表示“这是基于杭电作为电子信息特色大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定位上,所以说是‘杭电版’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指标”。

各一级指标下面的二级指标设置如下:学位论文质量包括论文盲审成绩、论文答辩成绩、省级论文抽检成绩(额外加分或减分项)、省(学会)优秀论文/省优秀专业实践案例;研究生一作科技成果包括发表学位论文、专利(发明、实用新型)、专著教材、研究报告等。研究生荣誉称号包括国家、社会、学业奖学金、省校优秀毕业生以及学校特有的学生荣誉体系(“青春杭电”评比);研究生科研实践包括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奖、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校研究生科创基金项目;国际化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交流(含联合培养);而学术及行为规范则实行对作弊等违规违法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票否决。

在刚出炉的2019年全校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中,获得理工类第一名的赵文生教授,总得分为4.293分,这一得分直观反映了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具体赋分量化情况。“2019年全年我指导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一项上表现优异,盲审成绩、答辩成绩、省论文抽检成绩都拿了满分,研究生一作科技成果得分也不错,加权后得分很高,再加上我平常也注重研究生学术外的综合能力发展,所以在研究生荣誉称号、研究生科研实践上也收获颇丰。”他同时补充道,因为是要把自己所有研究生的表现都计算进去并取平均分,所以在指导学生上不能“偏心”要对所有研究生负责。总体感觉,这个量化指标设计对一以贯之倾注心血在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导师有利。

此外,该量化测评体系,也根据杭电电子信息学科群、人文经管学科群等学科差异和不同特点,分别给出了全校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两类的相关学院排名。“我们也想从量化上看看,各个学院研究生指导能力上的具体情况,有用排名促进各学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考虑。”杭电研究生院院长都红雯对记者说。

从“用研究生”到“育研究生”

徐江荣表示,过去高校给导师分配研究生指标,“更多是看科研能力,但现在很明确的是,导师科研能力不等于研究生指导能力。不乏有导师把研究生当成‘打工人’的情况。所以杭电从学生的表现来测评导师的指导能力,也是想推动导师从“用研究生”到“育研究生”理念的转变。”

打破“唯论文论”。过去一些导师中的“科研大户”喜欢招研究生,特别是多招研究生,有让研究生为自己多做项目、多出论文成果的片面想法。而“杭电版”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指标,更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生荣誉称号、研究生科研实践、国际化等方面,在总分中所占份额并不小。“随着这个量化评价体系在导师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过去只注重研究生发学术期刊论文的导师,也会转而重视全方位育人,使得研究生的志愿者活动、创新实践、国际交流等开展得更好了。”杭电研究生院副院长孔万增表示。

导师的科研能力转化为“培养研究生”的能力。2019年全校导师指导能力量化评比中,“表现尤其有说服力”的计算机学院导师俞东进教授,显示出“科研、产学研项目能力与高水平培养研究生能力的平衡”。量化表上显示,俞东进教授2019年名下有十余名研究生,该年就有5名研究生毕业。“取所有研究生表现平均值”的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测评,似乎对研究生数量少而又精耕细作的导师“更加友好”。然而,“带研究生大户”俞东进教授的指导能力得分排名依然靠前。记者看到,该教授名下研究生在学位论文质量、一作科技成果、荣誉称号和国际化等几乎所有指标中“都表现彪悍”。尤其是该年毕业的5名研究生,学位论文无论是盲审还是答辩近乎全优。“我的科研项目和产学研项目多,我不会把研究生当成科技劳动力,我要对所有研究生负责,以培养研究生为中心,把我所有的科研和产学研平台做成培养研究生,促进其锻炼成长发展的平台。这是研究生虽然多但我的指导能力得分依然较高的原因。只要在带研究生做科研、产学研项目中牢牢守住‘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的底线,多带研究生也能培养好每一个学生。”俞东进说。

“学校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量化评价,就是要把导师指导能力和学生成长表现统一起来,牢固树立‘育研究生’而不是‘用研究生”的中心理念,让研究生立德树人上有突出表现的学院和导师个人脱颖而出。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更加关注人才培养。”杭电党委副书记薛晓飞表示。

量化设计不乏提升空间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肖纲领认为,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重视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强化研究生教育水平,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生是学术型人才的“学徒期”,导师的指导能力直接关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将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的要素。过去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与评价较为松散,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量的评价方式,导师退出制度和机制也不够完善。学校出台导师指导能力评价指标,形成对研究生导师的定量评判新模式,是导师评价的转型。“特别是‘杭电版’导师指导能力量化体系中,评价指标有‘多元性’,打破了‘唯论文论’,体现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复合评价和对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徐江荣则表示,“研究生培养也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规律,打破以往导师带研究生偏重以自己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用研究生’模式,实现‘以培养培育研究生为中心’的价值回归,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完全可以制定自身的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指标体系。”

同徐江荣并不讳言“杭电版”导师指导能力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样,肖纲领也指出,导师指导能力与研究生综合表现得分并不能画等号。然而他仍然表示“以生测师”有较好的导向性,“毕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杭电的做法从总体上来说值得鼓励。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传毅则认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力度的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其中师德师风是重中之重。现在有两大重要关注点,一是教育培养质量,二是师德师风,杭电导师量化评价体系中,将导师、学生及行为规范作为负面指标,具有“一票否决制”性质,这是对不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精神的“零容忍”。“但师德师风问题有复杂性、隐蔽性,量化指标也很难完全评价真实的师德品性,且师德师风问题一般都是在极端情况下才暴露进而加以定性。‘遵纪守法 学术规范’的要求,具体操作上还有很大细分空间。能否实施毕业生对师德师风的追踪调查?比如开展毕业三年后的研究生对导师师德师风的测评,这种没有利益关联的测评更加客观。据悉,杭电版量化测评体系已经在考虑做这方面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王传毅还建议,杭电版导师指导能力量化评价指标的出台,可以配合其它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如研究生导师的退出方法、激励办法、培训办法等,同时注重对导师长周期的考核,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对不同系部、学科研究生培养指导的特色,从而避免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和僵化,“而且还有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从2019年全校导师指导能力量化成绩单上看,学位论文、一作科技成果等指标还占较大权重,虽然此类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部分体现导师指导的投入和水平,但未来应对量化指标进一步优化,更加全面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讯员:程振伟 傅君英)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