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高教开放:于变局中开新局

时间:2021-07-05作者:王楠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今年求职季,沈阳药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应届硕士生王硕如愿入职了心仪的公司。他认为,这得益于沈阳药科大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我真觉得,如果没有校企合作的培养经历,拿不到这个机会。”开放办学是近年来辽宁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得最引人瞩目的举措,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全省“一盘棋”,而其意义远超出了教育本身。

一个省对高校开放办学的需求

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辽宁,一度经济发展步伐缓慢,新时代辽宁吹响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号角。新形势下,一边是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另一边是相对紧张的财政压力,辽宁振兴面临着诸多挑战。

高等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近的一段教育,辽宁70%以上的科技资源在高校。在这种背景下,以开放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成为辽宁高校的重要使命。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推进“高校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被教育部确定为“厅长突破项目”。同年,《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从制度层面推进开放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协同创新、合作交流是重点工作。

“资源整合”是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冯守权频频提到的关键词之一。辽宁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各个学校特点突出,且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因此他主张,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进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东北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沈阳农业大学的农学、兽医学等都非常厉害。”高等教育处处长张国林如数家珍。中国医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都有药学专业,前者重临床经验,后者的药学研究更加深入,校校之间优势互补。而这,也是新知识、新效益的增长点。

辽宁充分放大教育资源优势,针对高校优质教师资源短缺的现状,高水平院校的骨干教师去薄弱高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薄弱院校的教师外出挂职学习。从2011年起,辽宁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跨校联合教学新模式,辽宁高校大学生网络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共享优质精品课资源。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辽宁全省已有28.7万名大学生实现跨校修读学分。如今,辽宁的省级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扩大到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一区的开放办学、校际合作正在推进。

对内开放,打破壁垒强强联合

2019年7月上旬,王硕的导师在课题组师生群发布了一条有关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项目信息,王硕很感兴趣,考虑到对未来就业可能有帮助,他将简历发给了对方。一场视频面试后,双方达成了签约意向。沟通过的实习补助、工作时长、项目推进进度等都清晰地列入联合培养合同,并在研究生院等学校各部门备案,这样的保障让王硕十分放心。十多天后,他动身前往这家位于北京的企业开始实习。此后的每个月,他都会在线上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开组会。在一年零九个月的实习中,他完成了两项实验研究,其中之一成为他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篇论文在SCI期刊上。找工作时向他发出面试邀请的企业有20多家,大多对他这段经历颇感兴趣。

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一方面将有学术志向的学生送到科研院所学习,另一方面要为用人单位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翟鑫说:“为了保障联合培养质量,学校制定了颇为严苛的筛选机制。从年龄、学历背景、科研项目等方面遴选校外导师,每名校外导师的招生人数不超过两人。每个企业的培养人数控制在十人以下。”许多科研院所、企业主动找到翟鑫表达了合作意向,但她的头脑很清醒:“我们希望联合培养是高质量的逐步发展,而不是盲目扩张。”

关于开放办学,辽宁多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与兄弟院校的合作项目,校校合作在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上发挥了巨大优势。

菱镁在农牧、建材、轻工、冶金和环保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辽宁的菱镁储量占全国的85.8%,占全世界的20%。然而,长期以来粗放式开采,导致大量的低品位、小颗粒菱镁矿石被浪费。为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2020年,沈阳化工大学牵头,联合东北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获批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定向支持项目“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技术与基地集成示范”。其中,东北大学负责低品位菱镁尾矿高效浮选、沈阳化工大学开发大型菱镁矿闪速轻烧技术装备、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配套闪速轻烧清洁燃气制备及烟气净化技术。目前,这项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多校紧密合作和集成开发的项目已成功落地,将带动投资100亿元,年节约标准煤60万-80万吨,减少CO2排放约200万吨。

为做好“卡脖子”技术攻关,辽宁省教育厅开展辽宁省高等学校“揭榜挂帅”工作,张出榜来,“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以此调动高校、企业等社会创新力量。

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再深化

聚焦新时代国家和辽宁的对外开放大局,持续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国际化办学被纳入辽宁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政策倾斜、资金划拨、招生规模等与高校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与学校的对外开放水平挂钩,其目的是调动高校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辽宁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和水平。辽宁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刘彤说“:面向辽宁全省高校开展动员,公办本科高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力争在年内基本扫除空白。”决心由此可见。

“国际交流越来越依靠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中外合作如果仅限于短期的人才培养,很难落到实处。”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丛丰裕说。位于白俄罗斯的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境外办学项目,招收白俄罗斯高中生。学生前两年在白俄罗斯读书,后两年到大连理工大学上课。出乎意料的是,联合学院物理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科目入学成绩,比报考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同专业的学生还要高出10%。

当时,丛丰裕也不是很理解。2019年秋天,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一位副校长解开了他的困惑:“大连理工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强,实验室条件好。白俄罗斯学生认为,到大连理工大学读书,将来的就业和人生的发展可能更好。”与这所白俄罗斯最好的大学良好的持续合作,给了丛丰裕极大的信心。2019年,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国际交流活动——白俄罗斯教育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这是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直接向中方教育部点名要求的。原来,在和白俄罗斯合作的高校中,大连理工大学务实的工作作风给外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促成了更高层次的合作。

为培养辽宁急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辽宁振兴发展的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积极申报教育部2020年和2021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两年共获批314个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其中博士生计划137个,硕士生计划177个。专项计划解决了导师有意愿带学生但苦于没有招生名额的难题,也为有志于学术科研的博士生提供了深造的好机会,促成了优秀项目和优质生源的对接。大连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玉虎是中方导师之一,多年的海外访学经历,令他感受到国际视野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俄乌白的工业发展底子厚,经验足,不同视角能够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他的博士生高亮,是大连理工大学首批中外联合培养计划21人之一。“自己有工程经验,想继续做偏应用的研究,而外国在工程实践方面比较有优势。”谈及申请缘由,他如是说。

疫情给教育开放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但国际合作依旧要继续。“就跟走亲戚似的,得长期联络。”持续推进交流合作增进双方互相了解,更令丛丰裕期待的是,以学生培养为契机,外方高校专家能够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开展短期、长期的访问,中外各自带领团队,在此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站的“全球朋友圈”的栏目下,是“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的介绍。这一由中国、乌克兰多所高等院校联合发起成立的合作机构,旨在引领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在此前工作会议报告中表述的“辽宁—乌克兰大学联盟”,如今被“升格”到国家层面。2021年6月23日,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正式成立。

开放的教育理念根植于辽宁高校,并已成为辽宁发展高等教育的共识,鼓舞着辽宁教育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力推进教育现代化。风从海上来,辽宁正鼓起“开放”的风帆劈波斩浪,去远航。

(作者:王楠)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