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中英携手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服务新平台

时间:2021-07-16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本刊讯(记者姜乃强)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英国技能优才中心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7月15日在北京举行。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与英国技能优才中心主任马良代表双方机构在合作备忘录上签字。英国国际贸易部教育技能司中国区副主任王晓静、职业教育总监郭丽红,英国培生集团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吕薇薇,马来西亚“一带一路”总商会理事长郑贤志,英国技能优才中心高级顾问刘毅、李振,中华职业教育社相关部门领导等见证了合作备忘录的签署。

 

中英携手打造国际化职业教育服务新平台

 

双方一致认为,国际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契机,随着中国产业输出和国际产能合作步伐的加快,国际化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各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职教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对两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方向进行解读和比对,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协作机制”的设想;二是尝试开展“职业教育评估评价体系”的研究,适时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各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各国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赋能。此外,双方还将以备忘录为合作基础,加强交流合作,带动各方力量,在引进和输出优质职教资源等方面共同努力。

中华职业教育社(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CVEA)成立于1917年,由中国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并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有关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创立之初,其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改革的先行者。2004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被认定为联合国公共信息部所联系的非政府组织。目前,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共有省级组织31个,省辖市(区)、县、乡级社624个,团体社员近4000个,个人社员4万余人,地方负责人均由当地政府重要领导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郝明金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现任理事长。

英国技能优才中心(The UK Sectors Centre of Excellence Ltd)是由英国国家铁路技能研究院与英国技能联合会发起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于英国伦敦,致力于推动中英两国在应用技术方面的“产教融合”,于2018年联合相关权威教育机构创立了“技能一带一路——国际人才港”平台,与英国培生集团联合开发了包括“人工智能、无人机、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数据分析、游戏动漫、康养、早教、景区管理以及管学”在内的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机构拥有20年深耕国际教育的经验和资源,拥有CDM产教融合引擎(由“SIC学位学徒制度”“SID技能身份证”和“SIM人力资源预测评估评价体系”组成)、完整的“高本硕连读”解决方案和课程体系,致力于推动以“区块链”理念、技术和人才团队助力“中国加英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技能型紧缺人才生态圈建设。

2021年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口期”,更是教育提质、增效、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创新元年。国家要求实施“普教职教各半”的发展战略,时代呼唤打造国际化水准的职业教育服务平台。双方的合作旨在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提前完成职业教育各种模式的规划,使多元化的发展要素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向有效整合,力促职业教育改革涌现更多与更好的新模式、新标杆、新样板。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