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021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新时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线上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来自全国102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院长(系主任)、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方式进行,设有1个主论坛和5个分论坛,分论坛议题涵盖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新时代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智能教育学科建设等内容。
会议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小勇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处处长李静,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与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孟繁华分别致辞。胡钦太呼吁打造出释放学科活力、优化学术环境、推动教育技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同时培养出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一流人才。孟繁华指出重塑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科转型,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共享学者们最新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共商应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转型之策。
特邀报告环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杨宗凯教授围绕“以教育新基建推动‘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主题报告。主题报告分析了教育新基建的提出背景和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在内的高校在教育新基建方面的探索实践和可行经验,对未来教育新基建发展提出前景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教授以“‘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学术新命题”为主题进行报告,指出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理念、模式与管理机制应有新变化,在线教学成为一种工业化的教学形态,学校应开展更加灵活的办学模式,打造消费驱动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供给模式,建设多元共治的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制度体系。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教授以“智慧教育新发展与教育变革”为主题进行报告,分析了智能信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核心引擎给教育所带来的改变,指出教育系统应进行变革重构,实现面向智能化的高效变革,同时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以“教育信息化将缔造智慧社会教育新生态”为主题进行报告,指出新兴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社会转型发展,同时社会转型是构建智慧社会教育新生态的牵引力,教育信息化可以推动构建智慧社会教育新生态,新时代的教育呼吁教育理论创新。
8月19日下午,五场分论坛以在线会议方式同步进行。
分论坛一的主题是“学科建设与发展”,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家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尚俊杰以“教育技术应该做什么研究”为主题进行报告,指出了教育研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研究未来应从开发研究、基础研究、行动研究等方面发力,着重说明了开发研究的现状以及对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性,鼓励支持开发类课题的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周潜副教授以“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为主题进行报告,他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判断“十四五”时期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应是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系统化促进学校教育变革、信息时代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张立国教授以“人工智能教育伦理问题及其规约”为主题进行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主任徐显龙副研究员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为例,从“3×3”育人方案,双学位的课程结构、核心课程及参考教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教育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分论坛二的主题是“新时代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贾积有教授以“基于大规模数据挖掘的数学智能教学系统研发和应用研究”为主题进行报告。从因材施教的理想与现实矛盾出发,分析了智能教学支持个性化教学的可能性,并以在线数学教学系统“乐学一百”为例,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研发以及应用效果,为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何文涛副教授以“协作学习设计与分析”为主题进行报告。他就如何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如何对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开展分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为系统化了解和把握协作学习的最新研究动向提供了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柏宏权教授对中小学人工教育课程的开发背景、开发过程、教学目标、教材结构、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支持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为当下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建构、助力人工智能进入中小学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和方向。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知识工程与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杜玉霞教授探讨了新时代慕课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深入理解慕课、充分发挥慕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院长刘革平教授以学科群为视角,从智慧教育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应用范式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智慧教育研究与发展的脉络,并以西南大学智慧教育的实践应用为案例,阐释了对智慧教育的认识、革新了对智慧教育的审查视角。
分论坛三的主题是“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王志军教授详细梳理了国际和我国在线课程的发展与特点,并阐释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质量在线课程的特征,同时总结了目前国内在线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内外领域专家的思想观点,对在线课程的构成要素与设计理念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天津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负责人、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颜士刚教授围绕“《教育技术哲学》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进行了主题报告。他对教育技术哲学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详细解释了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教材体系、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强调“用知识建构理论指导知识体系的建构、用课堂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四川师范大学顾倩颐副教授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情况,总结了该专业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建设任务。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系系主任谭姣连副教授对“广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课程建设”进行了介绍。江西财经大学软件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钟元生教授围绕“软件人才‘从0到1’科创能力培养的双创金课创建与实践”进行了主题报告。钟元生教授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并介绍了团队开发的基于“软件工厂”的创业型IT人才培养社会实践课程《互联网+创新创业方法》。
分论坛四的主题是“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由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李文教授主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何向阳教授担任点评人,共有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五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家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张洁副教授带来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交叉学科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从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环境与培养质量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当前新兴交叉学科环境下专业培养特色和成果。围绕培养“从事人工智能教育和智能化教育相关工作的卓越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目标,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设计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专业系列课——教育信息技术与应用、专业系列课——教育技术研究基础与前沿、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了设备齐全、种类丰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环境,在近些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江丰光教授带来了题为“教育技术系研究生指导与培养的具体作法”的主题报告。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办学背景、论文指导、日常指导、课题活动、研究成果、实验室特色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教育技术系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做法,并阐释了教育技术系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包括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本科专业、自身特长与兴趣,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以导师研究课题规范学生的学术研究行为、丰富其学术研究经历。
曲阜师范大学的传媒学院副院长赵可云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共同体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通过“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和基于VR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系统”四个方面,呈现了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和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核心,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全日制硕士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问题解决路径和改革路径,分别是基于共同体的活动模型建构、重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知能体系和基于B-PDS共同体的大学-中小学双向机制,最后细致全面地阐述了基于VR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系统的软件架构,并介绍了该系统中基础层、平台层和感应层的具体功能和操作。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荆永君教授带来了题为“面向智能时代的技能强化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主题报告。从专业基本情况、改革探索、取得的成效介绍了近年来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情况。围绕“一中心两依据三对标四结合五强化”的整体思路,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四方面开展探索,构建了1+1+1+3(“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核心课+3个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探索,如实施UGRS协同培养机制,强化教师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八个一”工程,强化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产教融合,强化专业特色竞争能力;工作室制,强化创新意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科教融合,强化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等。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朱龙博士带来了题为“以产业学院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环境与资源,创新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来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近些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分论坛五的主题是“智能教育学科建设沙龙”,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四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家郭绍青教授、顾小清教授、王陆教授胡世清教授分别就所在学校的智能教育学科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他与会专家也结合未来本校智能教育学科建设规划和设想参与了讨论。会上专家进一步强调了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智能教育”交叉学科的重要意义,并希望未来在智能教育交叉学科的核心概念界定、学科边界、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论证,在人力资源配置、学科平台建设、条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各个学校能给予优先支持,期望该学科在未来发展中大胆突破创新,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下午的主论坛上,各分论坛的点评人对分论坛报告内容进行了汇报。
特邀报告环节,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告诉我们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主题报告,从深度学习的概念与测量、当前课堂中深度学习的现状分析和发现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三方面展开,总结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根本宗旨不仅仅是变革教和学的方式,而是追求引导学生在从理解世界、到进入世界,再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对教学活动与学习过程做出新阐释。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以“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题,从产学研结合下的教育技术研究成果转化面临的挑战,研究成果转化的路径与方法两个方面引发大家的讨论,提出了教育技术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
闭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对本次论坛的筹备和参会情况进行总结,教育部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小勇教授致闭幕词,会议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