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寄情山水间,教育返自然——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杨军的育人之道

时间:2021-09-09作者:曹霁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自古流传的学习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让人们从古至今始终保持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中国古代文化对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问起语文的内涵,王杨军一定会说,山水人情,文人风骨,这才是语文该有的样子。

2019年,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为“语文山水”的账号迅速走红,视频发布者、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杨军极富特色的“古风”语文课堂,令网友们纷纷感叹“这种学习氛围太棒了”“这样的语文课谁舍得睡觉”……

在“语文山水”的签名栏,王杨军称自己的教学是“富春山神和班上的仙童们共同耕作”。虽然不能带领学生们像“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徐霞客一样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是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语文回归最初的样子”。

 

寄情山水间,教育返自然——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杨军的育人之道

 

薪火相传的启蒙者

王杨军有两个“烧钱”的爱好——旅行和摄影。从小到大,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走山访水,并将风景民俗用相机记录下来。每到一处风景名胜,他总会想起那些文人墨客的傲然风骨,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对于不善交际的王杨军来说,自然是他灵感思维的来处,也是丰沛情感的归处。身处山水之中,他能触碰最真实的自己;通过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他能真切地觉知自己与世界的连接。

大学期间,主修对外汉语专业的王杨军,选修课全部选择了与摄影制作和计算机设计相关的课程。毕业时,他已经学会了摄影摄像、网站制作、视频剪辑、图片设计……他喜欢用风景素材搭配朗诵,再剪辑成视频,借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没想到,这些“附庸风雅”在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大放异彩。

当语文教师这件事是王杨军很早之前就决定了的,但是大学毕业后他才知道,许多地方都会限制非师范类学生报考教师岗位。为了圆“教师梦”,他决定考研。研究生毕业后,他如愿考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任教。他说:“能用自己的所长影响别人一生的成长,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王杨军之所以如此坚定地要当教师,要从他的几位语文老师说起。

王杨军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很温柔,还写得一手好字。陈老师的书法对王杨军来说是一种心灵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每次看到陈老师的板书,他都觉得像在欣赏艺术品。汉字的优美深深地吸引了他,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他用心模仿着陈老师的笔迹,写字的时候总是特别认真。

到了初中,每次语文课上,汪老师都会为学生配乐诗朗诵,还经常把古诗词唱给学生听。有一次,汪老师吟唱了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歌曲时而凄楚空灵,时而激越回转,将作者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给王杨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意识到,语文学习不只是书本中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感悟人生的智慧和伴随着通感的审美情趣。从此以后,他便爱上了这些“阳春白雪”。

有关语文的更多新奇体验,来源于王杨军高二的语文老师洪老师。这位老师很有“个性”,教育理念超前。他认为语文教材过于死板,又碍于当时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很不方便,于是便筹备了一个“班级图书馆”,将大量的经典文学读物带到学校以便学生拓展阅读。此外,他还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观点,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些课本以外的鲜活知识,进一步激起了王杨军对语文的热爱。在他的心里,语文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三位优秀的老师,作为王杨军人生的启蒙者,为他的成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时刻激励着他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同时也坚定了他用语文帮助更多学生快乐成长的“师者匠心”。

然而,真正走上三尺讲台,王杨军才发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学生对语文学科,尤其是古代文学,都“不感冒”,只是僵硬地完成书写和诵读。为什么他们不再对语文怀有满腔激情?王杨军开始思考。想到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始于山水风景和古代文学,他开始尝试打造“语文山水”课堂,想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将大量文言文和古诗词中的典故巧妙地融入教学,以多种形式的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富有诗意的山水课堂成为现代“快餐”教育中的一股清流。

心灵的山水课

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颇有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意味,而学生恰恰需要的是“复得返自然”的教育和修炼。在王杨军看来,语文更多是一种生命教育,将山水和语文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对世界和生命最原始的热爱,让学生的心变得更柔软,情感变得更丰富,同时也能更敏锐地观察和体会万事万物。

“语文山水”课堂致力于打造“有文化”的人。作家梁晓声解读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也是王杨军想通过语文课达成的培养目标。

想要实现育人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富有创意的对联教学、生活写作、通讯稿写作和诗歌朗诵等,为学生们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他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我看》,王杨军把配乐朗诵和富春江畔的风景素材剪辑成了教学视频。田边流淌的江水,对岸连绵的青黛,还有远处粉红色的夕阳和云彩,都与诗歌应景应情。学生们看着老师的视频,明白了能带给人精神鼓励与感动的语文,就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

一节课上,看着午后昏昏欲睡的学生,王杨军出了一道有意思的题目:“有一个樵夫从山中归来,遇上一个秀才。樵夫指着自己的柴担子,出了一句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对联难在何处?”

学生们来了兴趣,纷纷做思考状。“‘此’和‘木’拼起来刚好为‘柴’字,‘山’和‘山’拼起来刚好为‘出’字。”一位同学迅速找到了对联的奥秘。接下来,王杨军邀请大家对出下联。“长巾做帐月月用”“今心留念夕夕多”“少女亦妙人人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大作”,赢得了阵阵掌声。

写作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运动会上学生如出一辙的通讯稿和教师们收到的千篇一律的节日贺词,让王杨军意识到,学生的思维正在僵化,刻板的目标任务已经无法激起学生创作的活力。想要培养有“灵气”的学生,还需要于细微处见真章,从生活中寻找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王杨军的写作课很少有“宏大”的命题,而是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身边的每一个人入手,展开即兴创作、课堂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力。从对身边的每一个“小人物”的描写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语文的“大智慧”。赵公子、小圆脸、刘海妹……在王杨军的提议下,学生先细致地观察同学的样貌细节,准确地抓住人物特点,再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人物,经常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啤酒肚》《不善言辞的酒鬼》《小木梳》《简朴妈妈》……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自己的父母,用最朴实的话语描述出了最伟大的爱。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人这一生都在寻爱,殊不知,爱最淳朴、最初的模样一直都在身边,一直都在母亲的身上。”另外一位学生记述了父亲第一次为她下厨后的感悟:“走出半生,他其实也变了许多。完全没有了年轻时的心高气傲。或许父爱就是这样,将自己包裹起来,变成一副咄咄逼人的笨拙模样。”

“有时候我觉得古人那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纯粹的表达,能真正走进人们内心,对我的教学也是一种启发。”王杨军说。虽然这些“发散”的教学方式看起来并不能直接给考试带来高分,但他始终认为,语文学习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写字、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爱人、爱世界,并能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浪漫和乐观,找到生活的价值。

恰同学少年

“我觉得,青春是个浪漫至顶的人。他见山是蓬莱,见海是瀛洲,见花便是全世界。唯独见了青春痘,那是月球表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脸上有‘黑头’……每当夜深人静,我的手就不由自主地在脸上胡乱地摸了起来。喔!这里有一个!喔!那里有一个!痘痘真是让我高兴又惆怅。”

……

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这节课上,王杨军和学生聊了聊“敏感”话题——青春痘。肆意飞扬的青春与开放的语文课堂相遇,碰撞出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和灵感。紧贴实际的即兴创作,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现在出口成章、勇于展现自己的学生,起初都是“连话都不敢说”的“后进生”。刚接手班级时,王杨军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尤其班级里几个躲在角落的“隐形人”,经常不听课,也不参与活动。但随着如游戏一般的多样化课堂任务的展开,语文课成了学生们难得的“轻松一刻”。“我姓周,一个星期的‘周’。”“我姓严,班主任的‘严’。”在“趣说姓氏”的课堂活动中,每个人都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最有创意的介绍。语文课堂上,他们不再担心自己会答出“错误答案”,因为王杨军告诉他们:“语文课就是让每个人都表达最真实、最自然的自己。”

“语文作业真简单,一起来说三句半,管他说得好或烂,试试看!”这是王杨军给学生留的语文作业——戏说“三句半”,要求学生围绕班级和同学之事、中学生活、期末考试等主题自行创作。“教育教学要经过精心的构思和策划,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如果连学习都是索然无味的,那教师还怎么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呢?”王杨军不愿采用一成不变的形式布置学习任务,而主张重视对生活情境的应用和重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

早些时候,“语文山水”还只是一个内部论坛网站。王杨军在论坛中为各个班级建立了“回忆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优秀作品,还把教学相关的材料也发布在上面。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互相学习、彼此鼓励,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还经常发帖讲述自己的见闻趣事,帮助学弟学妹积累学习素材。随着“语文山水”在新媒体平台热度的攀升,王杨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研教学和弘扬传统文化上,他期望在网络上塑造一间“无界限”的语文教室,让全国各地的师生和家长都能在此受益。

山情水意是支撑王杨军教育创新的源源动力,富有诗意的山水课堂,促使语文教学形成新样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小仙童们”不仅不再抵触语文学习,还争先恐后地参与视频录制,想把这份“中国情”传递给更多的人。与之密不可分的,是在文化回归中不断渗透出爱国主义教育。许多教师纷纷借鉴王杨军的理念与创意,让教育教学找回活力和激情,让语文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本色。

“现在,许多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考试数据而进行,有时会忘了走近学生,去看看他们的世界。”王杨军总会回过头来逛一逛论坛,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的初心。

(作者:曹霁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