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戏曲学院扶持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特色发展工作为例

时间:2021-10-08作者:姚志强 何燕漪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与文化思想。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导传统戏曲进校园,并在全国十个省份开展了京剧进课堂工作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是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利好政策,力求通过让戏曲走进校园,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戏曲艺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同时营造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振兴戏曲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在上述诸多政策纷纷落地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戏曲进校园”工作在现实中的开展依然举步维艰。在全国众多的戏曲剧种中,选择什么样的剧种、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具体让什么样的内容进校园?进校园与进课程的异同在哪里?采取校本课学习还是利用社团活动开展?外聘专家还是引进师资或请自有教师完成教学?诸多问题困扰乃至限制了“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师资选聘、课程构建、成果展示、教学创新等问题,影响着“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持续开展与良性循环。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自2015年至今持续六年对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特色发展工作开展合作与扶持,在跨区域合作模式、构建特色教学体系、突出成果展演展示、适时拓展“互联网+戏曲”普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希望对全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能够贡献一些方向与方案。

创新——跨区域合作,谋求戏曲普及教学新发展

随着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持续升温,全国各省市资源不平均、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主要瓶颈与短板。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全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自2008年至今持续十余年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其中于2014年、2015年先后接受北京市教委委派的“高等院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及“加强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工作”,同时接受北京丰台区教委邀请,开展丰台区“戏曲进校园”工作,年度深度扶持戏曲特色基地校达到28所,全年覆盖中小学生达到万余名。

厦门实验中学所在的福建省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大省,有着诸多“活化石”美誉的戏曲剧种,但当地的京剧发展以及戏曲进校园普及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为促进厦门地区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化、特色化,厦门市教育局统筹协调,自2015年起邀请中国戏曲学院与厦门实验中学合作开展“中国戏曲学院扶持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特色发展工作”,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领域互补,促进美育教学、戏曲普及的协同发展,在增强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艺术认同感的同时培育戏曲人口。

2015年,“国戏”与“厦实”签署了首期六年的京剧普及教学合作,每年派驻4至6位专业教师常驻厦门,以京剧校本课程为主、戏曲社团活动辅助的教学模式开展戏曲普及教学。这既是目前“国戏”唯一开展的京外戏曲普及教学合作,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跨区域戏曲普及教学合作范例。目前,“国戏”与“厦实”的首期六年合作已经完成,即将启动新的六年合作。六年来,从“拉上手”到“拉住手”再到“拉好手”,两校的合作为“戏曲进校园”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师资匮乏”、尤其是戏曲普及型师资匮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向。

务实——精心布局,建立戏曲普及教学特色体系

搭建戏曲普及课程体系。“国戏”与“厦实”的京剧普及合作,首先是为该校小学部一年级到初中部三年级每个年级设立一个京剧班,逐年招生、逐年递增,并由中国戏曲学院对京剧班的学生完成专属的京剧课程教学。京剧班的学生入校前,还要进行艺术素质的专业化考核,实现了“双选入校”和“特色建班”的基础和前提。“厦实”京剧班的戏曲教学开设有京剧校本、京剧社团、艺术实践、京剧选修四大类课程,内容涵盖京剧唱腔、戏曲形体、戏曲基本功、京胡技法、戏曲常识等校本课程,以及京剧表演社团、京剧武戏社团、京剧器乐社团等戏曲社团,周课时量可达到百余节。在实际教学中,两校的合作遵循“教育语境内的对话与实践”,明确京剧特色教学工作要以校本课程为主,辅助社团课程、排练课程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将京剧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体系之中。

多学科融合与创新戏曲课程。不断加强多学科融合,鼓励“国戏”派驻戏曲专业教师与“厦实”本校各学科教师加强教学合作与共同开展教研,积极探索多学科共建戏曲普及课程,深入挖掘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为“厦实”教师开设戏曲选修课、帮助“厦实”教师排演戏曲特色节目并参加全市教师展演展示活动。在“厦实”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鼓励和支持该校中小学各科文化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考戏曲文化、京剧知识。目前,在厦门实验中学尝试开发了让京剧文化走进思想政治课、音乐课、历史课等系列课程,尝试在多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以“戏”化人,潜移默化影响和引导学生了解戏曲、认识戏曲,促进各个学科形成育人合力。

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在专业、丰富的日常戏曲课程基础上,厦门实验中学积极倡导发掘课外第二课堂,开创了“周末京剧艺苑”等课后戏曲品牌活动。京剧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每次戏曲活动的策划、编排、讲解、演出、展示,在校园内掀起阵阵“京剧热”。学校“周末京剧艺苑”等课后品牌活动的定期举办,使孩子们在锻炼能力、增长自信的同时,影响了更多同学认识京剧、了解京剧、喜爱京剧,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起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态。“京剧特色”与“传统文化”成为独特的校园文化,实现了“特色建班”到“特色立校”的积极转化。

引进来、走出去,培养“本土”教师。面对中小学戏曲艺术普及教育这个大课题,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戏曲学院每年派4至6位资深戏曲教师常驻厦门进行专业授课,他们多年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经验能够基本满足学生们对戏曲文化、表演技能、演出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仅有外聘专家的助阵,对于学校长期发展戏曲特色教育乃至美育或艺术教学远远不够,随着“外援”的引进、退出、更迭,现实中的“雪中送炭”往往会变为“釜底抽薪”。因此,“戏曲进校园”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长久之计”,是培养当地、尤其本校的师资队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戏”请“厦实”的音乐、舞蹈教师到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进校园”教学团队实习,在戏曲进校园的教育规律、教学模式、教务管理,以及京剧唱念、戏曲形体、京剧社团、京剧乐队等方面进行教学辅导,并在他们完成学习时进行考核。“厦实”教师返回后,在中国戏曲学院派驻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戏曲课程的独立授课,直至能够胜任课堂教学。

高效——在合作实践中成长,创建戏曲普及新标杆

中国戏曲学院扶持厦门实验学校京剧特色发展工作的第二年,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班的学生们就登上了“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厦门鹭岛花朵少儿文艺汇演”与“福建省中小学生戏剧展演”等赛事展演的舞台并获奖项,京剧班的孩子成了厦门乃至全国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展演等活动中的佼佼者。“厦实”京剧班的孩子们还在2017年、2018年先后两次参加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展示全国戏曲普及教育的代表性成果。在参与各项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了艺术素养、增强了美育学习的荣誉感与文化传承的自信心。

京剧班学生们的多次“亮相”,也助力了厦门实验中学这所2013年才成立的新校迅速成为厦门优质校。2017年,该校组织了“京剧文化进校园”全国展示活动,向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教育界领导与中小学校长们集中展示了厦门实验中学“戏曲进校园”的工作成果。2019年,以京剧文化作为办学特色,厦门实验中学顺利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评估,成为厦门市最年轻的一级达标校。此外,“厦实”京剧班还多次代表厦门接待美国校长代表团、英国教育考察团、新加坡学校交流团等,成为厦门教育教学的特色名片、厦门对外交流的特色窗口。通过常态化、全员化、多元化的戏曲艺术实践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以美育教学规律为原则,突出全体学生的参与性,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属性和地位,以高标准、严要求保障教学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厦实”打造了闽南地区京剧普及的特色品牌和创新窗口。

今天的教育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均衡发展。我们尊重教育语境中的“减负”,但同时又必须看到美育等工作中的“增质”;质量要靠成果、要靠成绩来检验,在成果与成绩面前,我们不必“扭扭捏捏”,要积极准备、大胆争取,成果与成绩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成长、可以回报家长们的付出、可以强化所在校的特色,美育教学中的成果与成绩,同样是教育语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汇。

探索——“互联网+戏曲”普及教学模式应时而生

当代社会,“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020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互联网的优势充分显现,互联网远程教学的探索也为戏曲普及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

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教学工作中,中国戏曲学院成人教育本专科采取了“单刀直入式”的直播教学,同时结合厦门教育系统有关网络授课的要求,以及中小学生艺术学习与戏曲教学的实际,对“厦实”的中小学生采用了微课录制、上传下载、学生自学、定期回课、教师点评的网络教学方式,并先后开展了京剧唱腔课、戏曲形体课、京胡技法课、京剧社团课等共计46门课程的网络授课。

在“厦实”进行网络戏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主教老师每周定期发布3-5个教学视频,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保证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下载和学习,并在一周内以视频、音频、笔记等多种方式进行回课;授课教师通过观看学生回课,再以“一对一”的方式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在线指导。同时,教务组与教学组以周为单位进行教学总结,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授课形式、内容、进度、节奏。

在2020年网络戏曲教学开展之前,中国戏曲学院已经初步建设完成能够支持小学1至6年级、共计192个教学周的384节网络戏曲视频课程,结合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探索出了戏曲普及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同时,学院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自己专属的网课资源库、跟踪学生学习进度;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保障、统计,进行网络教学研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优势作用,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中国戏曲学院在厦门实验中学所开展的中小学戏曲普及工作,为全国“戏曲进校园”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重要的范本。未来的戏曲普及工作,还会走过一段困难重重、任重道远的道路,但以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势在必行。让戏曲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产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实现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极高的价值。如何解决其中的师资、课程、教材等问题,如何把握教育语境、尊重教育规律、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教育人与戏曲人携手努力。

本研究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优先关注课题“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方法与途径研究(CEIA17070)”的资助项目。

(作者:姚志强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何燕漪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项目主管)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