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时间:2021-10-24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今年10月22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0月20日至10月21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智慧美育文化基金、北京华文众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文众合”)联合发起主题为“诗书长征路”的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由华文众合员工及其合作伙伴、专家近40名成员组成的“诗书长征路”首发团来到革命历史名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开启徒步行程,重走红军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的行进路线,以此重温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21日下午,诗书长征路系列文化宣传活动总结大会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举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武警特警学院政治部原主任马庆顺,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图书馆原馆长、二级研究员宝音吉戈拉,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教授孙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魏爱臣,泸定县教育体育局督学桂世刚参加本次活动。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回顾率领诗书长征路首发团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翻山越岭的两天一夜,活动发起人——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智慧美育文化基金代表、北京华文众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大凤由衷感叹:“我们翻越菩萨岗、攀上桂花坪垭口,耗时12个小时,到达海拔2700多米的高度,团队30多名成员没有一个中途退出或掉队,全部坚持徒步走完全程。我相信在这个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每一个团员都能够真切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他同时表示,此次开展诗书长征路活动,除了缅怀先烈、致敬先辈外,还希望带领团队体验和传承长征精神,发扬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将这次的学习与体验转化为华文众合发展智慧书法教育事业前进的力量。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泸定县教育体育局督学桂世刚对诗书长征路首发团来到泸定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活动表示赞同和支持。他表示:“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大家展现了红军征战的不屈精神与坚韧意志,这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发扬与传承”。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教授孙强在感言中谈到,参加诗书长征路活动,队员们迈开了双脚,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凝聚了精神。华文众合作为智慧书法行业的龙头企业,组织本次活动,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感情,践行了红军先辈们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泸定桥小学德育处主任献德仙认为此次活动具有特殊意义。她说到,泸定桥小学是红色文化摇篮中的学校,深知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于学校教育的意义,“诗书长征路”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诗书长征路活动”首发团全部团员庄严肃立,泸定县泸定桥小学的12名小学生在德育处主任献德仙的指引下慷慨激昂地朗诵《七律·长征》等红军长征诗词。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此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魏爱臣更是现场挥毫泼墨,为此次活动题字,“诗书长征路”组委会将其中一幅书为“温故知新”的作品捐赠给泸定桥小学,魏爱臣现场解读了“温故知新”四个字的新时代含义。他表示,温故知新不仅仅是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更是对青少年应该不忘艰苦岁月,铭记伟人先烈,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要求。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诗书长征路”首发团赴泸定开展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活动

 

此次重走长征路,让所有首发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长征路上的艰辛,也更能感受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把握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华文众合作为深耕传统书法教育行业的科技企业,将书法内容融入到此次活动中,展现出长征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对广大青少年的引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发团团员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自己将铭记长征路上的精神航标,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