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北京师大附中举办“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论坛

时间:2021-11-02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10月29日,“双新”国家级示范校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师大附中)举办。今年10月,北师大附中迎来120周年华诞,此次论坛是学校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李奕、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等嘉宾出席论坛,全国部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体成员校、全国部分“双新”建设国家级示范校、北京市部分示范校、北京师大附中教育集团校、合作校和其兄弟学校的领导与同仁参与。

明确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论坛由北京师大附中党委许建勇书记主持。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分别进行致辞。

董奇表示,北京师大附中建校120年来,始终走在我国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列。 2020年7月,北京师大附中获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在此背景下举办此次论坛,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新的思路和举措,有助于提升附中办学水平和育人指标。

顾明远先生指出,120年来,北师大附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附中要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扎实的学识、有真实本领、有奉献精神、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李奕指出,北师大附中建校120年来在多项教育改革和前沿探索上作出了大量贡献。教育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参与此次论坛,希望有更多新鲜的经验能够提炼出来,为北京扎实落实“双减”工作提供支撑,为首都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言献策。

增强创新人才培养需改进育人方式

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目的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改革过程必然伴随着育人方式的变化。在论坛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阐释了新课程的理念带来的育人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新教案”。

申继亮指出,如何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他从“李约瑟之谜”谈到“钱学森之问”,指出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体制机制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育人方式将如何变革?接下来,他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课程反思,谈到传统育人方式的短板,以及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最后指出,育人方式的变革要关注选择性,在深入理解学科和教材基础上,能够超越学科(即跨学科)和教材,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崔允漷从“新教案”的角度剖析课程改革。他认为教案不新,则课堂不变,课堂不变,则课程难新,因此新教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环节。崔教授指出,新课标的“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核心素养,二是突出学业质量标准。这样的新课标带来的“新教学”必然指向两个方面,一是以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案。最后,他分享了他带领的团队关于“学历案”的探索和研究,指出学历案围绕学习单元,从目标出发,以终为始,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经验或知识,是一种能真正体现素养导向的方案。

北京师大附中“全人格教育”下的课程建设

有了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思考,具体落实到教学层面,学校又是如何实践育人与课程结合的呢?北京师大附中王莉萍校长作《新时代“全人格教育”引领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汇报发言。

在历史上,附中敢为天下先,开启了“三三学制”、自定课标和自编教材等改革;在新时代,学校在成功获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后,聚焦新时代“全人格”的关键品质,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突出“学科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责任心、高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王莉萍指出,在“全人格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附中施行“研培教一体”模式,推进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题词的凝练、课程资源建设、单元教学、差异化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进行了总结发言。吕玉刚表示,附中在示范建设中,注重加强校本教研和课程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积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学科教学模式,在单元教学、差异化教学和项目化学习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此外,附中还与北京、河北、青海等地多所薄弱普通高中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通过开展联合教研和到校实地指导等方式,帮助这些学校提高新课程和新教材实施水平,体现了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

点面结合展示研究成果,共话教育发展

下午,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科分论坛在多场地同步开展,议程分为研究课展示、教研组长专题发言、现场交流与研讨、专家点评四个环节,活动全程面向全国直播。

本次学科论坛,共有11个学科(包括跨学科课程)积极参与,推出了23节研究课,集中展示了各学科在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研究、大单元教学、初高中贯通培养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其中,数学、生物、历史学科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附校学科共同体项目,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骨干教师共襄盛举,化学学科依托北京教育学院“青蓝计划”项目,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平谷第一分校的老师参与展示。

专家点评环节,来自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科院、教育研修学院的30多位学界专家、教研员,对研究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