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根植田园课程,焕发生命灵性——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时间:2021-11-11作者:王惠君 邵爽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在“儒雅教育”哲学思想的引领下,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共同追求,以“尊重友善、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为德行标准,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以学生在田园中健康快乐成长为中心)、两个基本培养点(一是创设合适的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习惯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有效田园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落实以劳树人根本任务)的“以劳立德”育人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找到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稳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因地制宜,构建“3742”田园劳动育人框架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聚焦环境育人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师生甘于奉献、热爱土地的劳动精神,构建“3742”田园劳动育人框架体系。

 

根植田园课程,焕发生命灵性——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整合资源,创设“三大田园”劳动教育基地。

学校依托现有资源,根据不同的育人目标,创建六个田园基地,包括“春华园”“秋实园”“儒雅园”“百草园”“行知园”和“开心园”。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随时进园观察,使他们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思考中明白事理。“儒雅园”和“百草园”侧重于“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春华园”“秋实园”侧重于“写”和“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行知园”“开心园”侧重于“耕种”,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感恩他人的优秀品质为主。

学校把“开心园”进行划分,让孩子们自己去进行种植、管理,与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同时利用田园特有的资源,在班内栽种小花小草等植物,让学生自主管理,既美化了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心意识。

根据需要,学校创建了手工制作画廊与梦想文化长廊。手工制作画廊以学生制作的叶贴画、五谷艺术画展示为主;梦想文化长廊以品味收获的喜悦为主。两廊的创建,为孩子们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孩子们对田园文化的求知欲。

尊重个性,构建“七彩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学科生活课程、艺术创意课程、劳动技能课程、农历节气探究课程,对“劳动教育”活动用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教学。学校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组织骨干教师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积极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编写。随着田园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实际,创设编写了以《田园诗歌》为主的学科生活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农历节气课程,以《五谷艺术》《手工彩绘》《田园摄影》为主的艺术创意课程,以《校园种植》为主的劳动技能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们参与劳动提供了平台,让兴趣变成了行动,也让理论长出翅膀。多彩的课程,让孩子们有更丰富的体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根植田园课程,焕发生命灵性——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立足实际,做好四篇育人新篇章。

一是种植希望篇。我们依照时令,利用学生在校的闲暇及劳动课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蔬菜与农作物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他们在了解劳动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快乐。二是管理探究篇。学校将种植的蔬菜、农作物等分配到各班自己管理,学校定时对管理状况进行评比打分。一下课,很多学生就到自己班级的“自留地”里去拔草、除虫、探究。三是收获幸福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汗水收获果实。到收获的季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四是快乐加工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收获的果实进行加工,或煮、或雕、或涂、或编、或粘,制作成食物或艺术品等。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根植田园课程,焕发生命灵性——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因时制宜,开展劳动实践第二课堂。

学校沿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思路开展田园劳动育人系列活动,把主题转换成任务,把任务规划成活动,把活动内化成感悟,把感悟沉淀为素养。一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将艺术创意课程、劳动技能课程、农历节气探究课程有机整合,形成综合实践大课堂,开展“三月阳春播种节”“四月田园探究节、“五月感恩劳动节”“六月田园采摘节”“九月金秋丰收节”“十月田园创意节”和“腊月冬藏手工节”七大节日课堂。引导孩子掌握“会耕、会赏、会画、会说、会写、会创”六技能。通过田园管理,引领学生回归自然生活,进一步唤醒孩子身上美好的“善根”,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充分利用学科课堂,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相融合,打造劳动实践探究课堂。

 

根植田园课程,焕发生命灵性——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以校为本,建立“积分制”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探索的“积分制”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实用高效,操作性强。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劳动课堂、班级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班级劳动效果等方面,采用听评课、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观摩等方式进行“积分”。对学生采用“2325”“积分制”评价模式。第一个“2”即两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3”即三类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学生。第二个“2”即两大版块评价内容:校内劳动、校外劳动。“5”即五个主要评价要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其他。依托《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小达人评价表》《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家务劳动记录表》等,既注重学生学期末参与劳动总得分的终结性评价,又关注每次劳动得分的过程性评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参与劳动的多与少、劳动的态度优与劣、劳动效果好与差等,一目了然,可记录、可追溯、可视化。

打通学科壁垒,搭建家校平台

七彩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科自然融合创造了条件。如:围绕播种育苗,语文与科学老师走到了一起,语文老师传授节气知识,科学教师讲解种子的构成;围绕统计与测量,数学和科学教师联手;围绕单词识记,英语与美术老师共同备课……老师们创造性地开展跨学科、多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根植田园课程,焕发生命灵性——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通过建构实施以校为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大增加了学生劳动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劳动量”,收到了“四强”“四高”“两多”“两少”"两好”教育效果。

“四强”即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体质、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劳动光荣”“劳动是最美的”等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劳动98%以上的学生体质得到增强。劳动实践中,很多事情需要团队共同完成,合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知识掌握情况和劳动的成果。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扬小组合作精神、互帮互助,为完成活动任务而不计小节和个人得失,为了共同的任务目标而一起努力,提高了团队协作力。

“四高”即核心素养达成度、劳动技能、学习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会劳动”“会生活”“能实践”“能创新”,获取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足不出户就能““遍识百物”,综合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两多”即劳动实践机会、对动植物爱心多了。每名学生的劳动实践机会比两年前都增加了一倍,家务劳动次数由平均每周2次增加到5次以上,75%以上的学生坚持每天做家务,“十指也沾阳春水,双脚常带泥土香”。

“两少”即生活惰性、对家长依赖减少了。95%以上的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勤快了,课余时间用于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100%的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多了,自理能力强了。

“两好”即生活质量好了,健康状况好了。学生都能自己收拾书包、房间,主动做饭等。80%以上学生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健康状况大幅上升。

现在,校园成了“生态自然,生长自由”的乐园,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得到了真正落实。各年级学生积累了许多关于劳动的知识与经验,写了许多价值较高的劳动心得体会,丰富了校园文化。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一期劳动成果作品展,有4个年级的50名同学的心得体会获“优秀劳动成果奖”,有6个年级的60名学生手抄报获“优秀劳动成果奖”。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更是一本无形的书,在孩子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悉心照料种子生长的同时,也助推了他们的成长。它可以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观察、思考和积累,感受自然美好,享受成长快乐;在家庭中,孩子们了解了父母劳动的艰辛,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并能够积极主动的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田园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将越来越认识到“处处能实践、劳动即教育”的可贵,不仅仅是学校整体课程的理念,它也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认同。未来,我们将从一个学科、一个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努力推动学校的文化变革。

(作者:王惠君 邵爽)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