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西安市长安区:统筹用好“加减乘除”,推动基础教育减负提质

时间:2021-12-09作者:秦小虎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双减”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格局整体性变革的一场“精准手术”和“靶向治疗”,必将对当前及今后基础教育发展产生方向性牵引和基础性影响。可以说,谁能理解“双减”的真正内涵并深入贯彻之、力行之,谁就能占领未来教育发展的新高地。

有鉴于此,西安市长安区立足区情实际,主动适应“双减”的大背景和新常态,坚持破立并举、内外联动,统筹用好“加减乘除”,致力打造高质量、轻负担的绿色教育生态,努力让教育回归本真。

做好加法——立足根本,扩优提质

厚植发展土壤,塑造新格局。明其所往,方能志笃意坚、行稳致远。面向“十四五”,长安区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主题,坚持一个中心,打造两融三优四高地,办好五个教育,积极探索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的长安方案,从根本上消解广大家长的顾虑。“一个中心”就是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为中心,积极构建有长安特色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两融”就是打造“城市+乡村教育”融合发展样板区和“高校+基础教育”融合发展创新区;“三优”就是积极构建城区优质教育示范圈、街镇优质教育成长圈和乡村优质教育辐射圈,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四高地”就是打造基础教育人才高地、教育科研创新高地、智慧教育发展高地和优质均衡发展高地;“五个教育”是指办好红色教育、硬核教育、活力教育、美好教育和温馨教育,让学校教育多姿多彩,实现优质资源普遍化、均等化,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贯通三个课堂,筑牢主阵地。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双减”背景下,我们坚持求诸于己、刀刃内向,积极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打通教室、校园和校外三维空间,让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衔接、融合贯通。第一课堂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第二课堂注重突出学校特色,培养活力社团;第三课堂注重体现知行合一,强化综合实践。同时,全面开展有质量、有温度、有活力的课后服务,作为“三个课堂”的有效链接点,推行“普惠+特色”“菜单式选课”“5+2+2”“学校+基地”等模式,把学校变成学生幸福成长的“百草园”和素质教育的“大熔炉”。

凝聚三方共识,画好同心圆。营造“双减”新生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频共振,缺少家庭配合和社会支持的“双减”,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割裂状态。为此,我们从思想、观念和信心抓起,着力办好家长学校,用好家访、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渠道,采用广大家长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讲好科学育人的道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廓清迷雾,理性确定孩子成长“花期”,缓解家长教育心理焦虑。

做好乘法——创新驱动,激发活力

在教育科研上做乘法。课堂革命和教研革新是构建高质量、高效率课堂的倍增器和催化剂。我们坚持以课堂革命和教研革新为引擎,优化奖励激励机制,立足课程开发,依托精准教研,实施“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一批精品课例,让每一节课都“闪闪发光”,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品质课程体系,让广大教师共研共享共进。

在人才队伍上做乘法。首先,要抓住校长这个关键。今年,长安区大力推行公开选聘制、校长负责制、任期目标制,让有思想、有担当的人挑大梁。坚持把对“双减”工作的认同度、执行力、创新性作为选拨校长的重要衡量标准,让校长带领全校走“减负”与“提质”互生共长的发展路径。二是要抓教师队伍成长。坚持多渠道招教、高层次引才,每年安排20余项“定制式”培训,打造“长安教育大讲堂”平台,组建82个“名师+”研修共同体,辐射带动教师专业提升,着力建好“新苗、新蕾、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校长、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三个人才梯队,为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要积极探索更高水平交流轮岗机制。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均等化的最本质手段,我们依托“名校+”机制,结合“区管校聘”改革,建立长效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推动教师交流轮岗,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全区有序流动,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实现更高水平的的均衡发展。

在评价改革上做乘法。“双减”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评价改革也是“双减”落地生根的土壤。我们致力于从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率先抓起,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积极探索更加全面、均衡、科学、有效的绿色评价机制。一是邀请20名省内外专家、学者、名师组建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中心及专家委员会,出台教育评价负面清单,画出清晰的红线和禁区;二是逐步完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依归的质量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做好减法——去冗存菁,回归本真

打硬仗,压减学科培训。选优配强“双减”工作专班,联合市场监管、行政审批、民政、公安等部门,采取重拳整治、依法治理和柔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天候、高频率、高压式监管,深入清理校外培训乱象,全面推进“营改非”重新登记,对存量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大压减。推动试点培训资金“银行托管”等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积极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同时,积极查处隐藏在居民小区、办公楼、写字楼等场所违规开展的各种“补习班”和“地下”培训,严厉打击“一对一”“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的学科类校外培训补课行为,确保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显著减轻。

出实招,加强作业管理。实行“两控、三优、四步、五级”作业管理模式,即:分年级制定作业布置标准,严控作业数量、严控作业时长;把作业布置纳入教研课题和教学管理,推行“分层作业”“实践型作业”“探究性作业”“个性化作业”,保障作业设计、作业类型和作业质量三个优化;完善作业审核发布制度,实行学科备课组研究设计、年级组统筹协调、教导处审核批准、年级组公示的“四步”管理流程;明确作业管理责任,夯实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科任教师“五级”责任,让学生作业真正“减量提质”。同时建立“红黑榜单”,实行“网络问卷+责任督导”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发布监测评估通报,形成对作业管理的“监测-反馈-提升”工作闭环。

下硬茬,优化考试管理。一是建立监测举报机制,对违规组织考试,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等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二是发挥命题导向作用,规范考试命题管理,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严禁出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三是巩固提升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切实降低考试压力。

做好除法——激浊扬清,优化生态

弘扬师德,涤荡歪风。坚持动真碰硬、直指顽疾,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纳入师德负面清单,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等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让广大教师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坚守公益,遏制逐利。教育是一本良心账,公益性是教育的天然属性。充分运用年检和常规检查等机制,对民办幼儿园、中小学、培训机构从严从紧监管,强化招生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收费管理,引导民办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担当教育责任,始终把学生放在价值体系的第一位,坚决杜绝丧失底线、过分逐利的行为。

厘清分野,规范办学。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结构调整,积极理顺“公参民”学校体制机制,着力建立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各安其位、相互促进的教育格局,使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

(作者:秦小虎)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