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学体系的重要决策部署。为全面落实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部署,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沈阳市于洪区教育局以“办优质、均衡的幸福教育”为工作目标,践行“在校外做减法、校内做加法”的工作思路,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政治引领强党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很“硬核”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于洪区教育局党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各基层党组织提高政治站位,将“双减”工作与于洪区幸福教育工作相结合,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关于教育的战略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局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推动“双减”工作为契机,不断加强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丰富校级、副校级领导干部校际交流。
于洪区建立了由19家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双减”工作专班,合力推进“双减”任务落地落实。同时首创以“成人学校”为主导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模式,以10个街道为区域划分配齐10所成校,配备53名党员干部在属地街道办公,将“支部建在连上”,成立6个临时党支部,38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包片推进,责任到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面清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于洪区还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将落实“双减”任务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提高党员教师思想认识,鼓励党员骨干教师带头在学生课后服务、假期托管中当先锋、打头阵、做贡献。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争做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为契机,优化审批服务,开设学科类机构转型、营转非专窗,致力于让所有手续“一窗受理、集成联办”。
截至2021年11月25日,于洪区通过“百日攻坚战”将110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清零。于洪区将经验总结形成了“于洪模式”,经沈阳市教育局上报辽宁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进行推广。
提质增效,校内作业“五化”模式很精细
为促进“双减”落地,于洪区以作业管理“小支点”撬动科学育人“大变革”。创设作业“五化”管理模式,在作业布置、完成时间、作业评改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坚持五育并举,让作业“有规可循”。同时依托“双减”工作平台,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促进作业管理实施“完善化”;让作业设计尽量贴近生活实际。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达到作业设计“趣味化”;把控作业数量,提升作业效益,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做到作业完成“限时化”;将作业公示形成常态管理,区域内学校作业公示制度达标率100%,做到作业管理“公示化”;依据学生情况立足于精选与自创原则,以少而精的高质量分层作业取代简单、机械、熏陶,重复性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实现作业布置“个性化”。这样有针对性的作业管理模式,让学生的作业数量“减”下来,作业质量“提”上去,作业形式“活”起来,逐步实现个性化教学。
此外,于洪区在落实工作时还关注两个关系的统筹:一是家校关系,不越位、不缺位,边界明晰、配合有力,作业管理让家校合作透明化,共同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二是质效关系,在减量的同时提质,进一步认识到作业的育人功能,对作业进行精准设计,以作业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统筹兼顾抓重点,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于洪区教育局以推动“双减”工作为契机,通过聘专家、引名师等方式打造自有品牌——东北英才教育集团,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东北英才学校和东北英才第一中学获得一致好评。2022年,东北英才第二小学将正式投入使用,东北英才三小、四小、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分别在北陵、沙岭、迎宾路地区启动建设,完成集团全域化布局。与此同时,于洪区扩大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优质办学规模,将原辽宁省实验学校于洪分校校址升级改造为赤山校区低年部,打造小学低年部优质办学品牌。于洪区同步推进“人才引进”机制,高薪聘请辽宁省特级教师、知名校长出任56中学校长,聘请沈阳市骨干校长出任英才一中学校长,并计划进一步加大专家校长和名优教师的引进力度,实现“人才兴教、教育兴区”目标,以教育品质滋养城市民生,提升百姓对教育的幸福感、对区域的归属感。3年内,于洪区16所品牌优质学校合作办学将遍布全域,“于洪教育沈阳化”建设进程将向前迈进一大步。同时,沈阳“名校”也将落户于洪,不仅直接提升区域办学品质,而且作为资源辐射与人才孵化的“赋能基地”,充分体现了资源引进“N>N”的效能优势。
目前,于洪区已完成了56中学宿舍楼维修改造工程、3所校园的塑胶操场维修工程、24所学校的维修改造工程、17所学校44间中小学校理化实验室的搭建工程、全区911间教室的灯光改造工程。同时全面推进配套学校、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移交工作,沈阳市实验学校于洪分校已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学位紧张问题,为于洪百姓提供更多学前教育学位。
未来5年,于洪区计划投入资金近50亿元,推进实施36所新建校项目及10所改扩建项目,让于洪区城市人口入学无忧与教育人才入职无虑的“洼地优势”充分显现。同时,每年政府财政列支8200万元作为校长激励基金、列支600万元作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在教师待遇、职业成长、行业尊重等方面建立积极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机制,逐步构建起强大的“洼地优势”和“梧桐树效应”。
五育并举积内涵,提升幸福教育树人品质
打造“精心”德育,推进“高地”行动。于洪区突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体性,以思政课与主题特色活动为载体,精心构建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双螺旋”的德育体系。同时,区政府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带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协同育人,打造师德师风、家教家风、世情世风有机统一的德育高地。
打造“精品”智育,推进“课程”行动。依托“智库”资源,于洪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注重学校文化、区域文化、城市文化传播,推进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全域化、体系化、可持续性发展;探究“差异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在策略与方法上,探索和实践单学科、跨学科、超学科之间的端口切换,通过课程与课堂的同步立体化,实现“精品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例如,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确立“以充满活力的课程点亮学生美好人生”的课程理念,打造出具有校区特色的“活力课程”,将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形成了“品格、学力、身心、审美、科技、实践”六大课程群。
打造“精髓”体育,推进“健康”行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体育运动“精髓”资源注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发体育特色项目,推动于洪校园体育走向多元、走向高端。同时,于洪区还开展奥运冠军进校园、退役球星当教练等活动,积极打造校园体育“精神高地”与“专业高地”,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育人效果。
打造“精粹”美育,推进“国粹”行动。于洪区与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同时聘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聚焦中国十大“国粹”(刺绣、剪纸、围棋、瓷器、茶道、汉服、京剧、中医、武术、书法),开展“国粹”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淀于洪美育工作的底蕴和内涵。
打造“精彩”劳育,推进“体验”行动。建设综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展周边可供学生进行科普研究的丁香湖、蒲河、浑河、细河等域内生态“科普探究基地”,打造沈阳最大的劳动教育与科普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一系列体验课程中,磨练意志、完善人格。同时,于洪区还组织开展“游学”体验活动,有条件的为学生创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幸福教育体验场域。
联合督查严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
于洪区教育局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联合督查。同时各学校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回归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战场;严格查处在职教师兼职培训机构、进行有偿家教等违规行为。于洪区还制定出台了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强化措施。目前于洪区共开展专项治理活动7次,对区内920家各级各类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培训内容的机构进行了检查,要求其全部关停。后期又对区内申请复课的108家机构进行了检查,符合复课条件的102家。于洪区的12家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已有2家注销、8家转为非学科保留市场经营主体,2家剥离义务教育学段保留高中学段培训内容,保留市场经营主体。
课后服务全覆盖,全力满足学生多样需求
规范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于洪全区各校根据“一校一策”“一校多品”的要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工作,公示课后服务课程表、服务时间、服务对象、师资、场地,让家长和学生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普惠性课后服务时段,教师重点关注学困生,通过作业辅导让学生真正领会课堂所学,解决学困生缺乏有效指导、长期留存下来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帮扶缺失问题。在个性化课后服务阶段,学校在已有的社团建设基础上,大力推进非遗、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作者:林樯 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