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生涯教育与家庭教育共成长》2021研究报告发布

时间:2022-01-17作者:姜乃强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本刊讯(记者姜乃强)北京家校共育教育科技研究院近日发布《生涯教育与家庭教育共成长》2021年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宣布将着眼家庭教育开展, 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吸收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组建德才兼备的研究团队,致力于生涯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理论研究,进行生涯教育的数据采集与实践工作。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诸多利好政策相继发布,中国的教育迎来了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要求,一份新的教育考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研究报告认为,站在新的时代视角之下,培养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家的教育变革将催生出新的教育价值观与人才观。随着“双减”政策的刚性落实与深化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普职教育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新形态教育模式的出现,“多元成才、全人成长、因材施教、人尽其用”等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在当前多元社会价值观与反内卷浪潮的趋势之下,互联网大厂不断裁员、35岁成为被“优化”的高危年龄……这些现象再一次激发了社会对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讨论。在全新的教育价值观与人才观之下,如何创建更加多元的人才培养新生态受到关注,家长们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摆脱“内卷”的优质人生。

研究报告指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家庭教育需要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职责,家长无法再将与孩子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简单处理或“外包”给学校与培训机构,而需要努力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需要在孩子的动态成长过程中全方位地参与管理,帮助孩子构建起可以贯穿生命成长始终的生涯素养核心能力,进而培养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家长如何顺应教育改革大势,将孩子的特质、兴趣、能力与其学业、就业、人生发展进行科学的个性化的匹配,从而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研究报告认为,当前的家庭教育应以生涯规划为坐标,即家庭教育要立足于整个人生生涯发展的视野与格局,以孩子的终身成长为主线,帮助孩子建立起符合自我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生涯规划能力。

研究报告进一步提出,家长需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兼顾社会环境的需求变化规划孩子的成长教育,依据孩子不同年龄段发展特点和学业、职业目标,全面系统地构建孩子的成长规划、学业规划、升学规划和职业规划,让孩子获得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个人潜质,最终达成个体的幸福状态。

报告分析国内外生涯教育现状指出,在欧美一些国家,生涯教育已开展多年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国内的生涯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且缺乏家庭的参与社会的支持。事实上,生涯教育应贯穿人的各个阶段发展教育的始终,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

研究报告认为,生涯教育需要以学校为主体,衔接社会、家庭的资源力量,形成联动合力。家长在自我生涯规划成长以及下一代生涯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家长对生涯发展、生涯规划以及家庭教育拥有相对专业的经验,那么孩子在成长路上的努力与积累也会更加有效,其个人潜力与特质的发展也将更有机会呈现出来,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也将更加顺畅。

为此,一方面,家长自身需要了解、学习生涯教育的基础概念与知识;另一方面,家长有待接受专业化的生涯教育服务,这需要专门的生涯教育知识体系和人才体系的配套。正如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现今生涯素养能力测评师、生涯素养发展辅导师和生涯素养规划指导师等新职业正在酝酿推出,这些新角色将在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涯规划方面发挥作用。

研究报告认为,学校和社会在生涯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在新一代父母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方面,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在学校,专注于家庭教育的老师能够有效引导家长与学生确立可行的生涯发展目标和方向,帮助家长与学生建立起可实施的发展路径。同时,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走在前沿的企业与机构,可以更精准、真实、直接地传递出最客观的产业资讯,为家长与学生提供前沿的视野与实践的机会,助力生涯启蒙教育发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