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时间:2022-01-25作者: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就教育部确保“双减”政策落地,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着力落实“双增”工作的要求,《教育家》杂志为杭州市钱塘区“双减”政策落地的实施进行了线上圆桌论坛的特别策划。第146期线上圆桌论坛,围绕何为“双增”、“双增”如何有效落地和如何确保“双增”稳步推进等三个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并深入研讨了有效落实“双增”、改善教育生态、培育多元人才的钱塘行动。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本期线上圆桌论坛由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伟丰担任主持,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局长钱晓华担任特邀嘉宾,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沈美华担任论坛专家,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三小学书记、义蓬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陈千梯,观澜小学书记、校长孙其英,河庄小学书记、校长钱志祥,新围中学书记、校长倪李松,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副校长颜石珍,杭州市下沙中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童永圣应邀担任研讨嘉宾。钱塘区各学校积极组织观摩学习并参与线上互动,论坛线上线下同步展开,获得1.5万观看量、2.6万点赞数。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双增”下的“三增三提”

从“双增”政策提出的背景出发,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局长钱晓华向阐述了推动“双增”、抓好“双增”的意义——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乎教育的本质回归,甚至影响学生的美好未来。

钱晓华提出,“双增”增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的本质属性与未来的美好可能。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钱塘区高度重视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区域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在持续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上,聚焦体育、综合实践,重点抓好“三增三提”。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第一,坚持“灵动且高效”理念,增大教学转型力度,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推进有价值的学习,二是设计有实效的作业,三是建设有质量的师资。第二,坚持“无体育不教育”理念,增强体教融合深度,提升学生身心素养。钱塘区一直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工作,特别是重点抓好三项特色行动。一是“悦动学校”建设行动,二是“健康365跑”行动,三是“阳光少年”行动。第三,坚持“动手又动脑”理念,增加劳动实践广度,提升学生创新素养。钱塘区充分发挥区内高校优企多、围垦文化兴等优势,重点建立“一个劳动实践机制”,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地”,完善“一套劳动实践评价”。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钱晓华认为,要真正落地“双减”,还需要从三个层面下工夫。第一,强化对“双减”工作的思想认识。一要重责任,二要讲奉献,新时代的教育亟待改变现有教育格局,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强大动力。第二,建立“双减”工作配套机制。未来要将区域内关于“双减”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层面,着力构建优化作业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服务、强化培训机构监管等长效机制。第三,推动教育工作系统化变革。通过放大活动亮点、打造载体亮点、重视教育评价导向,推动综合素养教育更精准、更有效,充分展现美好教育先行区的风采。

“双增”有效落地的钱塘行动

自2021年7月“双减”工作正式启动以来,钱塘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响应,奋力作为,广大教师讲担当、讲情怀,全身心投入到“双减”工作中,埋头苦干,确保“双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线上圆桌论坛,钱塘名师名校长代表们畅所欲言。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三小学书记、义蓬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陈千梯认为家长、学校、社会必须携手打造一个立体、全面、系统的育人氛围和机制。学校通过改变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计,开辟“双增”实施场所,比如打造追光剧场,让学生心中有光,眼中有光。学校注重协调各种资源,借助杭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力量,聘请协会理事担任书法教学顾问,开设了书法教育工作室,定期为学生进行书写指导。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观澜小学书记、校长孙其英介绍了学校把“双增”着眼点落在评价展示上,建立了追光启梦站、项目启智站和浪漫展示站等观澜三站展示平台,为学生的未来社会生活提供“营养”。学校从五育融合和高质量育人的角度设计了德育倡立、智育倡笃、体育倡律、美育倡蓄和美育倡蓄等“五倡”教育样态。五育融合在学校落地开花,服务学生成长。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河庄小学书记、校长钱志祥谈双减背景下如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河庄小学致力于打造一所没有时间壁垒的未来型开放式学校,让“双增”行动有效落地。他认为,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下去,活出自我个性,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双增”的重大意义。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新围中学书记、校长倪李松认为“双增”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双增”的前提是“双减”的有效推进。“双减”“双增”背景之下,需要教师、家长、社会树立大成才观,破除“唯分数”论,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学校努力做好“双减”工作,实现提“作业”质量,提“课堂”效率;在体育艺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学生兴趣激发上下功夫;搭建平台,积极开设社团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引进社会体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体艺类社团课程资源。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副校长颜石珍讲述了学校遵循“一本作业”原则,借助优化学习设计助力“双减”落地。开发支持思考的学习载体以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思维进程可视化,学习任务设计从习题化的1.0、问题化的2.0,再到任务型的3.0,多次进阶,课堂教学改革不曾停步。从尝试学习方式改变的“先学后教”到关注学习内容选择的“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再到聚焦学习本质的“思维型教学”,学校荣获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杭州市下沙中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童永圣结合学校“至善”少年评价体系的有益探索,提出“人人有特长,个个能成才”的育人理念,破解文化科目定好差的学生评价误区,让学生在特长培养中增强自信,收获成功。同时,童永圣建议调整学校考核内容,改进学校考核办法,推进对学校的过程考核与指导,切忌一边喊着“双减”,一边依然以应试教育的评价作为导向,这样势必不能让教育的良好生态回归。

追索教育的本质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沈美华作为本期圆桌论坛的专家,高度肯定了钱塘区各学校为“双减”落地所做的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同时深入剖析了“双减”与“双增”的密切关联,建议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组织、选择和主导,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能力。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针对“双增”的落地策略,沈美华从一校一策、重构课程体系、学校管理迭代升级与如何开展多方协同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对钱塘区域各校和广泛教育研究者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引。她指出,“双增”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才能够合力打好“双增”持久战,而舆论的引导、机制的建立、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学校的鼎力配合是四大保障条件,如此精诚协作、共同努力,教育的春天必将滋润每一个学生的茁壮成长。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伟丰指出,“双减”的提出表明了一种态度和决心,而“双增”行动更是确保了教育质量不掉价,让教育真正回归,无论是钱晓华局长关涉区域角度的方向把握和对正确教育的引领,还是沈美华副院长对学校管理机制迭代升级的呼唤,都是“双增”落实之际对于教育本质的追索,是正确的向往。在教育的理解上,学生学习的成长分为间接经验获得和直接经验获得这两个内容。从人的成长上来讲,直接经验获得意义更为重大。“双增”就是要让学生多获得直接经验,这样才能更容易、更好地促进人的成长。在确保“双增”工作切实落地的过程中,我们更要认识到“双减”不是简单的减,“双增”也不是简单的增,双减双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学校的视角还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基于这个工作的落实来撬动整个教育生态的变化以及教育体制和机制的重塑、激活。

 

“双减”之后,“双增”如何落地——《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第146期举行

 

(供稿: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