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现代家庭教育如何传承古代家规文化

时间:2022-01-25作者:任丽如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现代家庭教育如何传承古代家规文化

任丽如:北京交通大学MBA,海南合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就职于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植集团,拥有15年的金融与金融媒体双重从业经历;长期关注消费、教育两个赛道,未来聚焦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的投资。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由人组成的家庭、家族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家庭没有家规,家将不家,更无从奢谈家庭和谐、家族兴旺、光宗耀祖、百世传承了。而家庭与社会密不可分,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如果一个社会绝大多数家庭都在野蛮无序生长,以此构成的国家必定走向衰败没落,治理家庭即是治理国家。

现今社会,重提家规家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社会,重提家风家训家规,注重并搞好家庭教育,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第一,牢固树立爱国情怀。家风与家训,很早之前就确定了家与国的关系,将家国文化这样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对于维护和捍卫国家尊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效净化社会风气。家风与家训主要通过虚实两种形式引导人们树立规范意识。加强对姓氏文化家族的引导,规范地方家文化,促进其发挥正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有力推进文化建设。许多家风与家训,伴随家族延承了千年之久,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其对当前的家庭建设、国家建设都有着极大或者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有效促进社会沟通。古语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很多家风家训都强调“睦邻友好”,它要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村落、一个城镇里,你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需要不断与人加强沟通与交流。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零交流”“邻里如路人”是很常见的现象,如何强化家风与家训,进而建立社区文化,这将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第五,有效发展和谐关系。如前第四点所说,强化家风家训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的友好沟通,将中国的“和”文化铺展开来,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和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良好的“家规家训”将给每个家庭带来温馨和谐、人才辈出的好氛围,给每个孩子带来美好前程,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纵观历史,重家规家训的例子不胜枚举

家喻户晓的曾国藩,是晚清时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他曾留下十六个字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一方面,曾国藩要求家庭成员克勤克俭,要主动参与劳动,自己做好家务,不能因身处富贵人家就安于享乐,更不能铺张浪费,希望家族成员能养成勤奋、劳动的习惯,因为这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要求家庭成员勤勉好学,主动阅读圣贤的经典著作,要求家人养成早起的习惯,家族内万万不可有松懈之风盛行。曾国藩除了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他认为治理家族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要谨遵人人孝悌的原则。

曾国藩有一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代或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从这段评论可以看出,曾国藩关于治家理念的观点:读书勤勉固然重要,但只有讲孝悌且家庭和睦的家族才能传承、才能繁荣、才会有人才辈出。

远近闻名的山西乔家大院亦是如此。乔家创业始祖乔贵发虽出身贫寒,但因其是在苦难中长大的孤儿,为了改变命运步入商海自强不息。在从商生涯中,他不畏艰险,重义守信,后来成为包头商界的领军人物。为使自己创立的基业能有更大发展,他非常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和培养。他经常教育儿孙要正直淳厚、勤劳俭朴,切不可坐享其成、追求奢华;待人要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切不可为富不仁、欺压穷人……这些家训也成为乔家辈辈传承的祖训。

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把《朱子治家格言》刻在明楼院的屏门上,作为在中堂的治家准则,提醒子孙要戒骄、戒贪、戒懒;做人要“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为人做事怪人休深,望人休过,待人要丰,自奉要约,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紧后松。”乔家的这些教诲对子孙的立身处事有很大影响,也使乔家商业走向辉煌。乔家祖上传下的家规家训,都是正心、正身、正人的基本原则。家规正了人,才会形成风清气正的家风。家风好,就会有百年基业,乔家兴旺延续了两百多年,一是家规正人,二是家风兴业。

再细数“家国一体”的楷模,如“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的张之洞,训诫子孙后代无论为官还是百姓,都需以宽厚仁爱治家,忠良之心报国;“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的梁启超,以爱国为立身之本,将爱国精神融于家学,立足高远,激发子女报国之志,使得家族文化成为不朽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让“保天下”成为家族的精神担当。

道德教育,是古代家规家训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优秀的“家规家训”,无不以家庭道德教育为基石,而不是简单形式上的条文规矩。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以人为本”,人是超越一般性动物之群体,人有良知,故视法律为道德的最底线,不仅不能触碰最底线,而且要远远置于底线之上。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在此点上中国古人做得非常好,中国古人从来不是强调形式上的秩序,而是在道德层面赋予秩序之真正内涵。

中国古人的“家规家训”无不以道德教育为先导,在儒家传统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就把“修身”放在首位,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周易·家人卦》说“正家而天下定矣”。而《颜氏家训》制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现代家庭教育如何传承古代家规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中,“道德教育”被人们看重是非常普遍的。至今传世的著名家规家训,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朱柳家训、颜之推的治家格言外,在许多地区流传的家规家训不仅内容十分丰富,且形成了不同地域与地区特点。以

徽州地区、晋中地区和客家地区为例,徽州和晋中地区曾经出现过中国著名的商业团体,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不亚于汉萨同盟之于欧洲,且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如果以俗语“富不过三代”的眼光来看待晋商、徽商团体的长期繁荣,是难以解释的。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这些地区所形成的独特的家规家训教育在其繁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伦理思想上曾有过一个“三不朽”命题,即“立德、立功、立言”。这种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保持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因素之一。可以说,家规家训教育承担了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维护者和担纲者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大量西方的文化糟粕也被随之引入。中国社会在思想道德层面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思想浮躁、不尊不孝、金钱至上、急功近利、冷漠无情、不择手段……兄弟反目、儿女弑母、孩子跳楼、老人摔倒无人扶,类似的许多社会现象让人瞠目结舌。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整肃贪腐和社会不良风气,大力开展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广泛在老百姓中开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确立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不良社会风气正在一步步得到扭转。然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全社会与更多家庭共同发力参与其中,而注重家庭教育及“家规家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现代家庭教育,如何传承古代家规文化

火车要受轨道的约束,否则就会倾覆;飞机要受航线的约束,否则就要坠落;家庭要受家规的约束,否则就要崩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双减前,中国家庭过于在意孩子们的学科类教育,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课外辅导班,各种知识型符号充斥着孩子们的大脑,家庭教育受到忽略。

凡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家庭,都应提倡长辈以文字形式为后代立下“家规家训”。有了家规家训,就可以依章遵循,长辈以此为教育内容,晚辈以此为行为约束,好的家风就会得到不断传承。培育和传承好的家风,需要有好的家教引导。只有抓好家风教育,才能使家庭美德、社会道德在家庭成员中入脑、入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现代家庭教育如何传承古代家规文化

 

家训家规不只是长辈为子孙后代而立,家族成员尤其长辈更需要严格遵循恪守。因为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建立一个“代代家族气质相传并互为榜样”的“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文明发展史。调查数据显示,父母作为孩子偶像排名位居第一。为此,家长更需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生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家族优秀传统“代代教化”的过程,家中长辈除注重孩子学科知识提升的“文育”外,还需从古代家训家规中摘选“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力行”等德商精髓进行“化育”。一文一化,文之重器,化之通达,两者不可或缺。如何“消化、转化、深化”知识海洋中的“文”,如何“化取、转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家庭中父母的必修课,父母必须懂得家庭文化就是家庭文明的基因加上智慧的造化。解读文化二字,实则是文之积淀,加上化之升华,文与化两者并联融合才能构成真正的灿烂文化。

当下,中国有许多的家族企业也修建了大型会所,但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摆阔显富、吃喝玩乐,缺少精心打造的自己的家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提倡文化自信,持续复兴中华文化,需要人们共同发力创造家庭教育文化,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打造“文化”能量点,最终聚合形成纵横中华大地的巨大能量场。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让“家规家训”重新回到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还要让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岿然屹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任丽如)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