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一朵改变孩子命运的“云”——新华三智慧教育探索

时间:2022-02-23作者:石依诺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在祖国的西南角,一所因汶川地震而被外界知晓的村小,其命运正因一“朵”云而发生着改变。

2008年,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七佛乡中心小学作为受灾学校接受了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的定向援助。十余年来,七佛乡小学得到改善的不止校舍和基础设施,还有创新IT设备等教学资源和工具。2021年6月,这所灾后重建的村小迎来了一“朵”改变学生命运的云,即新华三集团最新推出的“云教室”解决方案——它能实现多样化的教学互动,让师生实现无边界学习,同时通过教学质量精准评价、教学系统智慧管控,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在智慧教育的创新中先行一步,提前享受到教育现代化描摹的美好愿景。

 

一朵改变孩子命运的“云”——新华三智慧教育探索

七佛乡数字化课堂

 

贫困地区的教育往往也是“贫困”的,但现代化技术的出现填补了一部分教育资源的缝隙,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而背后所映射的,正是信息化发展为教育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

现代化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的面貌——当下的学校对教育资源均衡、个性化学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提出了更多需求,若要满足这些需求,就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但技术与教育结合,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产品、发挥怎样的功能,对教师、学校、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件事值得探索。而这,正是新华三布局智慧教育要寻找的答案。

 

教育者角色的“变”与“不变”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推动教师角色从“传递”转为“引导”;技术也重构了教学的主动权,引领教师角色由注重自身“教”向关注学生“学”转变;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与教学资源,又带动了教师角色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协作的转变。但有一点始终不会变——教育者是技术的运用主体,技术要遵循“以人为本”,教育者要避免“唯技术论”。

新华三教育团队观察到,在传统教学过程当中,技术为教育提供的支持与服务还存在缺口。让技术赋能教学过程是智慧教育发展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将技术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让技术服务教学,而不是让教学适配技术。

为了让技术的路子走正,新华三深入调研、走访了多所学校,发现教师面临几个突出难题:一是备课难,资源难获取、难区分;二是授课难,传统课堂缺少收集学情数据手段,教师无法利用学情反馈调整授课重点;三是测试难,传统测试中试题来源复杂多样,筛选题目花费大量时间;四是练习难,教师缺少数据收集分析手段,无法精准掌握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五是教研难,传统教研依赖教师经验和人力,难以综合量化教学行为,教学经验难以积累留存。

针对教师的真正需求,新华三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索如何让技术更斗榫合缝地适配教育。经过团队研究,新华三提出了方案:首先通过“五备合一”解决备课需求,用超过40万套资源全面引导规划整个教学过程,将优质资源、音视频、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学情信息等进行合理规划、整合输出;再通过“智慧教室”击破授课难题,运用智慧教与学系统同步备课资源,再结合智能笔盒搜集课程中的学情数据,充分利用智能终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分析学生能力模型,实现精准教学;进而用AI辅助组卷集中解决测试难、练习难的问题,实现智能组卷、智能批改、精准分析,生成学生、班级、学科、学年的学情报告,形成校级一体化题库,通过将云资源、区本资源、校本资源打通,形成本校个性化数据资产;最后以课前、课中、课后全场景数据智能分析来支撑教学反思,在全场景进行学情追踪,同时利用AI辅助分析,描摹个人知识点图谱、进行成长画像分析以及学业发展智能建议。

在智慧教育时代,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和运用于教育领域的主体力量,是促进教育智慧转型的智力支撑,这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过程的介入,让教师面临教学模式变革、师生关系转化、人机协作的共生关系等一系列挑战,表征着教师角色有其转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又有其限度,如过度技术依赖、漠视人文情愫等问题,彰显着教师角色有其坚守的必然性。因此,明晰智慧教育时代教师的意义与价值,把握教师角色转变与坚守的新定位,是深化教师角色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技术赋能教育的重要发力点。

 

一朵改变孩子命运的“云”——新华三智慧教育探索

 

问题导向,先行者让“智慧校园”落地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正在深度融合,除教师外,校园建设也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需求。通过数字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业务深度融合,实现环境、资源、教学、治理的持续创新,加速智慧校园构建,成为教育行业变革的重要目标,但也提出了新的问题。

据了解,在当下的智慧校园应用中,业务系统孤立,数据孤岛现象大量存在,数据可用率低制约了智慧应用的建设。此外,在教育治理、教育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智慧应用严重匮乏、建设内容与需求错位而导致的师生体验感差、获得感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

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是新华三教育团队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对于学校而言,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还应帮助学校实现内部各个应用和服务的互联互通,以及学校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在实际的应用中,深圳市云端学校已经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于今年9月1日开学的深圳市云端学校是一所全新样态的平台型学校,由“总部实体学校+入驻学校”形成“1+N”学校共同体,开创性地设计了“常态化、全学科、多主讲、直播互动+智能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出“跨校组班、多师协同、最优助学、线上线下无缝融合、自由切换”的自主学习模式,形成全国知名专家深度参与、市教研员驻点指导、市内名师牵头的嵌入式同研同培教研模式。

在开学当天,深圳云端学校通过先进的云技术,让来自深圳10余所学校约20个班的师生同上英语课。深圳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的王霈是主讲教师,以“云端PK”的形式,让20个班级的千余名学生同时参与、共同答题,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以从大屏幕上获知。

校长龚卫东表示,新时代迫切需要教师从“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单向传播中走出来,师生应互为推动,相互唤醒,多校立体连接、交互促进。“让云端学校将秉持这一办学理念,致力建设成未来教育变革的‘实验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样板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标杆校’,教师协同创新发展的‘先锋校’,最终成为中国特色先行示范未来学校。”

为了让学校能够打破有形边界、物理空间,建设泛在、沉浸式的智能教育学环境,新华三团队打造出虚实融合的“无边界教室”,打通教室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的虚拟空间,搭建出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共同体,以探索面向智能时代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大数据、AI等技术让教学看起来更加“智能”,但如果仅流于形式,“智慧校园”就会变成“云端花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推进校园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校园和课堂,在展现科技强度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温度,才能让“智慧校园”从“云端”落地。从这一点延伸,新华三彰显出其强大的“落地”能力,据悉,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中,与新华三合作的就有3个。

借助大数据技术,很多学校都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切入点。凭借在教育数字化领域多年的深耕与探索,新华三已具备智能引领能力,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和算力催生的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技术,依托数字大脑计划全力赋能,打造新型智慧校园的“教育数字大脑”。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设计了“6111建设规划”,即6场景、1云、1网、1中台,集中解决这一阶段智慧教育的普遍性问题——从网端开始,依托校园网络“全佳统”为智慧教育奠定坚实基础;进而延伸至云端,支撑校园全域业务;继而在中枢发力,通过校园摩超脑打造智慧中枢,来满足智慧校园、智慧管理、校园安全、智慧生活、校园文化、智慧环境六个场景的多元化应用;最后统一整合协调,运用智慧教学产品体系、校园中台、大数据(教学、管理、评价等维度)打造智慧校园全能力集。

面向未来,智慧教育如何发挥更大效能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从这一方面延伸,信息技术该如何在教育中发挥效能、功用,让智慧教育入耳入心,让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提升个人信息素养、推进学校数字化改革进程?

在新华三教育团队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每一个“智慧校园”使用者的行为习惯里。

 

一朵改变孩子命运的“云”——新华三智慧教育探索

 

在位于闵行区的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每个孩子都有一张“数字画像”,这是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的对应教学课程和干预手段,用智慧化助推个性化教育。而在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则用现代化技术探索了分层教育新模式,开发出线上虚拟走班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切换选择课程难度;同时,线下的导学检测、分组学习、分层练习、实时互动等手段,又保障每个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轨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实现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为祖国的花朵保驾护航。在爱博果果幼儿园,可一键收集数据、自动汇总分析数据、智能生成报表、实时推送信息、全日跟踪与预警等功能的电子晨检设备和系统,正在高效助力着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

以上这些是上海市闵行区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真实案例,其中相关业务由新华三携手紫光教育共同打造,每一个学校都为“智慧教育”如何入耳入心的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答案。“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构建教育云服务体系,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学生与优秀教师、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每个孩子获得资源的机会更加均等了。”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回应个性化教育的时代要求,而解读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每一个学校必备的能力。

“过去讲到信息技术和教育,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其实信息技术不仅在手段层面对教育产生影响,更应该是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多年来一直主攻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在了解过新华三与闵行地区的合作后,她对于技术赋能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技术会带来形态的转变,形态的转变会带来行为的转变,进而影响育人模式的转变。”

在新华三教育团队眼中,智慧教育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最终作用于学习者,让学习者获得与自身匹配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智慧教育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教育结合的产物,但又不止于结合,而是通过将科技引入教育,去推动解决现实教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找到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最优解。

 

一朵改变孩子命运的“云”——新华三智慧教育探索

 

践行社会责任,新华三用信息化技术为教育“燃灯”

在推动智慧教育落地时,新华三不仅考虑到教育发达地区的数字化建设,同时心系教育均衡问题。

2018年5月,在新华三的帮助下,建校105周年的牟平实验小学告别了千兆校园网时代。作为1998年便已成为我国首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实验小学,2000年投资200万建成的千兆校园网曾领全国潮流之先,但已无法满足学校纵深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需求。新华三所捐赠的价值近800万的数字化校园设备,因而被校长李鹏运称为是解了“燃眉之急”。

“我参观过全国各地很多学校,我们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是最为齐备和先进的。”校长李鹏运表示,万兆核心的校园网、全校覆盖的无线网和一个独立的数据中心,令实验小学IT架构脱胎换骨,而云学堂、互动PAD教室、机器人实验室、3D创客实验室、录播课堂等教务教学教研场景化应用,则能推动校方、老师和孩子们去探索全新的管、教、学模式。

这些,亦是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教育信息化2.0计划中对基础教育的期许。“感谢新华三帮助实验小学实现了面向信息化2.0的转段升级。”烟台市牟平区教育局局长宋强表示,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国。

对于在教育行业躬耕十数年的新华三来说,与牟平实验小学的合作同时也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但与一般的企业公益不同,新华三所着眼的,并非只是帮助一所学校,更是通过打造数字化小学样板点,探索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带动一大批学校踏上数字化之路,继而将数字化小学的探索与建设向前推进一大步。

“虽然这些并不能为新华三带来资金上的收益,但作为服务教育行业的企业而言,如果一心只想着挣钱,其发展必然有限。”在新华三教育团队看来,教育是良心的行业,企业要思考如何将资源辐射到全行业、全社会,用优质技术助力教育发展,将利他精神发挥到极致。只有心中装着全社会的福祉,企业才能得到行业认可,进而发展壮大、欣欣向荣,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

 

一朵改变孩子命运的“云”——新华三智慧教育探索

 

(作者:石依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