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以青年之力 向经典致敬——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时间:2022-05-06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五四青年节当天,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和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举办的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以青年之力 向经典致敬——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围绕“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为大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搭建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同时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担当,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校教育各环节。

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经过前期方案策划、报名组队、研究成果提交、线上评审等环节后,有92个团队进入最终答辩环节。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带领同学们通过对选题的分析、理解、思考与反思,完成了原创的研究报告,并通过展览/展板、艺术表演、纪录片、新媒体等形式进行展示。

受疫情的影响,答辩通过线上形式进行。首先进行的是大学组、英文组、红色经典组三个组别的答辩。本次线上答辩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张明远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研制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沈湘平,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孟凡行,澳门大学中文系、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良才等数位专家担任评委。

各组团队代表展示了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大家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和精彩的个性化表达,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和认可。在之后的答辩环节里,评委老师针对各组研究成果,进行了专业的提问,精彩的问答让大家看到了每个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以青年之力 向经典致敬——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以青年之力 向经典致敬——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大学组

 

以青年之力 向经典致敬——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红色经典主题组

 

以青年之力 向经典致敬——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线上答辩正式启动

英文组

 

经过一天的成果展示,大家看到了当代青少年学生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民族文化自信过程中的担当。通过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也让同学们更深刻的懂得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更好的提升了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与合作方面的素养。

沈湘平教授表示,通过这次活动,看到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生将成为未来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张明远教授表示参加“向传统文化致敬”项目的同学们热情都很高,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认同感和亲近感,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积极参加答辩活动,表现了他们对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张良才教授表示同学在项目研究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研究成果和活动体验也非常丰富。虽然选题和研究成果的水平略有参差,但是参与的同学都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在其中得到了锻炼,这次的经历难能可贵。

孟凡行教授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本、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其在广大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尤显重要。这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有较广的了解和较深的理解。“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不仅是一次活动,而是从教育入手点燃全社会关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文化精神的“星星之火”!

该项目活动的核心理念是“用项目化学习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将“立德树人”内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未来的愿景,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生力量,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崛起、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更需要青少年学生注入新鲜的活力,期待5月28日小学组和中学组的同学们带来精彩的表现。在完成92个团队的答辩后,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将在5月29日落下帷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