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倾心点亮“ 校园新闻”这盏灯——献给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建校90周年

时间:2022-06-22作者:陈一芹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文化,是教育的血脉。学校宣传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责任重大,任务也很艰巨。 作为兼职的校园新闻人,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 以 下简称“ 南实”)宣传组的同仁就是南实教育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播种者、 传播者。我们的任务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真实的校园风貌,传播学校的精神文化。

值此南实集团90周年校庆之际,谨以此篇致敬每一位辛勤耕耘的校园新闻人。

心怀教育理想:愿做绿叶扶红花

九十年代在老家教育电视台工作那些年,台长曾教导“ 教育新闻人要甘做‘ 绿叶扶红花’的工作”,我一直未敢忘怀。来到深圳后,教学之余,我兼任学校校报 主编或集团校报执行主编、集团总通讯员、集团总编辑, 撰写学校宣传专题与要闻,迄今已二十多年,是南实集 团宣传负责人。“ 愿做绿叶扶红花,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我之笔书写教育改革历程、描摹校园精神风貌一直是我不懈的坚守。

在深圳从教期间,我一直向媒体学习,向记者学习,以真诚的文字讴歌教育改革者,致敬教育探索者,努力寻找散发理想光芒的教师、校长,发掘优质的课堂与闪耀未来之光的学生,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点燃教育精神之灯的人,把师生的激情、活力传递出去。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校园新闻人书写的是 一代人的学校记忆与区域记忆,关键要担得起“ 道义” 二字,发挥教育新闻的引导、激励作用。集团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尤其是发布至媒体的重要新闻与集团专题,都要注重报道深度,切入师生和家长关注的关键话题,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2012年以来,笔者与媒体记者合作, 在《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与《课堂内外》发表近 十个专题;同时,与南实宣传组同事合作,共撰写二十 余个学校教育教学专题,刊发于《广东教学报》《蛇口消息报》等纸媒。“ 南实经验”在业界名声远扬,未来教育、读写实验等南实特色得到国家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运营者的高度关注,南实被评为首批10所“ 全国未来学校示范校”之一。

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未来学校 大会在深圳召开,集团旗下南海中学、南头小学、鼎太小学三所分校作为大会三个分会场,展示南实“ 未来学校”建设成果。我与媒体记者通力合作,在多个主流报刊以及深圳各大主流媒体、新媒体为集团作系列报道。 CCTV发现之旅《筑梦中国》栏目于2016年4月28日播出南实专题片《中国未来教育先锋探索之路》,《南方都市报》也曾以多个专题专版报道南实经验。

夯实专业技能:练就一双“ 新闻眼”

校园新闻人与媒体记者一样,必须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学会让思考贴着地面行走,记录学校点滴变化,用 作品展现校园师生的精神风貌,更好地将学校办学理念传递出去,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各项工作都是相通的,无论是校园新闻工作者,还是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有一双敏于“发现”的眼睛。 至今,我仍记得当年对“能读会写”实验的专题报道产生的轰动效应——

读写教育是语文科目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报道课改项目“八岁能读会写实验”,我执笔撰写在2006年1月1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发的《深圳市南山实验语文教改取得重大突破》一文,以及专版专题报道《儿童能读会写不是梦》, 引发了巨大反响,被30多家网站转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2月专函致电深圳南山区教科所,将南山实验学校的读写教育实验列入“十一五”规划重要科研 题,并决定于5月中下旬在深圳召开全国小学语文“识字在先、拼写在后、以读促识”教学经验暨小学语文教 学改革成果展评会。

2016年10月13日下午,我在深圳“ 双创周”期间所撰写的《总理接见南实学子,抢镜刷爆屏》一文在南实 微信公众号发布后,不到两天,点击量就突破三万。多个有影响力的公众号相继转发,师生家长也深感自豪、 纷纷转发。

在广东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七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征文评选中,本人所撰《建构跨学科读写课程的有效策略及路径——深度探究 2019阅读点灯人“邓玉琳现象”》获评省级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访谈论文写于邓玉琳获评“深圳市年度教师”的前一年。当时,我对“小院士之母”集 团南头小学语文教师邓玉琳的跨学科研学及成果产生 了浓厚兴趣,便进行专访,将她聚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开展全科阅读和小课题研究、成功帮助70多 名“小院士”脱颖而出的经验与成果总结为“ 邓玉琳现象”,以访谈式论文的形式发表于2019年国家学术期刊《课堂内外》。2020年,邓玉琳获评“深圳市年度教 师”,深圳市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此时此刻,我的这篇访谈文字,已然成了南实校园宣传对践行“ 绿叶扶红花” 精神追求的最好诠释,是我作为南实校园新闻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立足时代坐标:紧扣教育脉搏

校园新闻人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还应该是思想者、引领者;不只是教育事实的讲述者,也应该是教育规律的深度挖掘者和价值判断者。我们在做教育报道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总结学校的教育经验,传播教育思想。如果不将国家、区域层面的新闻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考虑进去,报道就没有灵魂。因此,我们要把教育实践者的思考与践行化作新闻作品的血脉,滋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有思想、有灵魂的校园新闻人。

在深圳南山实验这所集团化名校书写教育新闻,是一件幸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当前正逢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双区建设” 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这里的新闻 “富矿”得天独厚。现今,南实是一艘拥有11所成员校的教育航母,步入发展新阶段,校园新闻人更应该成为 敏于“发现”的南实文化使者,与媒体记者携手,观察、记录学校教育文化的传承、变革,描绘并催生新的教育文明。

2021年7月底,“双减”政策实行后,南山区试点三个暑期托班,南实旗下的南头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加上集团新开办的麒麟二中,形成了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的三层新闻热点。在教育局领导、集团领导、 媒体记者与麒麟二中的支持下,这个暑假,集团宣传组对麒麟二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报道,让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新办校的管理团队、师资团队、校园环境、办学条件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广东教育传媒”2021 年9月15日的《为了能让孩子“躺平”,广东中小学太努力了!》一文中,麒麟二中成为两所被报道的深圳学校 之一,学校的午休床成了“网红床”,还登上区委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

笔者2021年8月刊发于省教育厅《广东教育》第8期 的原集团鼎太风华幼儿园专题《让社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乐享优质普惠学前教育——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风华幼儿园“民转公”之路》一文,抓住了市区学校“民转公”这一热点,引起省教育厅的关注,校园新闻又开出了花儿。

在集团新班子的引领和鼓励下,宣传组不待扬鞭自奋蹄,在2021年暑假后的短短三个多月内,就成功地 对鼎太风华幼儿园“民转公”、南头小学暑期试点托班、集团新办校麒麟二中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区教育局关工委领导高度关注,吸引了多家省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南实。

紧贴教育一线:留下美丽“诗行”

理念既是望远镜,又是显微镜,能从现象中看到什么,常常取决于脑子里有什么理念。作为集团总编辑,我未必是每一次都站在新闻一线的人,但却一定需要做站在思想一线的人。

学校教育新闻浸润着全体师生、家长、校领导、集团宣传组同事的心血和汗水,它深深地扎根在校园的土壤里。这些文字凝固了时光,点亮了我的从教岁月。校园新闻这盏灯下那一圈温暖已成了我心灵深处恒久的光明,激励着现已58岁的我,让我至今仍对教育新闻与文字怀着孩子般的虔诚和眷恋,热诚地为南实教育鼓与呼。从教近40年,我与校园新闻、媒体有着不解之缘,无论顺境逆境,始终怀着对教育新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丝毫不敢懈怠,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有价值、有影响力。

“我在现场”是校园新闻人的天然使命。英国诗人史蒂文森有一首诗叫《点灯的人》:“茶点快准备好,太阳已经西落……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我希望能成为像李利那样的点灯人,吹响集团宣传的集结号,倾心点亮校园新闻这盏灯,做南实教育精 神的传播者,推动教师、学生和学校不断走向卓越。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认为,“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离战火还不够近”。校园记者的战场在哪里?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校长、与教师的思想碰撞中,在对学生的关注与交流中,在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中......

南实宣传组现如今有20多位同事,这是一群为学校未来书写“诗行”的人。实践证明,成功的报道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推动学校的教育变革,展现师生的风采与学校的卓越发展,为学校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集团发展至今,那些影响深广的南实新闻 报道,已成为南实历史上的美丽“ 诗行”。

未来,校园新闻人要继续将镜头聚焦一线,努力提升新闻敏感,及时捕捉新闻点,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将理念和思想从故事中传递出去;不仅要做经验的总结者,更要做决策的参考者;要利用各种媒介资源出精品力作,为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留痕,记录区域教育发展的经验,让师生的梦想发光发热。

(作者:陈一芹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