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过,衣服作为皮肤的延伸,是社会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服装可以体现人的身份认同与审美素养。作为校园统一着装的校服,除了学生身份象征外,还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如孩子们的美学启蒙老师一般,承载着美育、德育等功能。
一件精致、得体、有质感的校服,为孩子带来的远远不止外形上的美观,还有内在的身份自豪感——校服能够彰显学校的独有气质,也浸融着学校独一无二的文化涵养,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的育人理念。在这样的语境下,学校该如何以校服为切入点,以服育人,以美润人,打造行走的校园美学符号?这个答案,或许可以我们与校服专业定制品牌——哈芙琳的对话中得到揭晓。
关照学生美育 发挥校服育人实效
《教育家》: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校服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统一着装,是美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能促进审美教育的实施,那么校服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长?
哈芙琳:精美的校服可以引导孩子行为举止更加彬彬有礼,也将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为。当一个人衣着干净、优雅,就会自觉调整言行举止,以高雅的风度、得体的语言来匹配精致的服饰,校服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美育功能。
作为行走的美学符号,校服发挥着一定的育人效力,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及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校之心,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还有利于学校树立着装礼仪规范,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德育功能——行走的仪式感。目前校服的品类已从服装延伸至配件,如鞋包、袜子等,这能有效避免学生的名牌攀比心理,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面,间接塑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育功能——行走的美育教科书。在当代,审美能力也是一种隐形的竞争力,教会孩子如何判断美、感知美、表达美尤为重要。从这一层面延伸,校服更像一本行走的美育教科书,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对美的判断。
文化教育——行走的文化符号。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对学校育人理念的直观诠释。它同样承载着学校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底蕴,传播了学校的育人宗旨。
《教育家》:作为一流校服品牌,哈芙琳是如何助推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的?如何助力学校发挥校服的审美导向功能?
哈芙琳:我们的研发团队在校服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实用性,我们不仅关注校服的美观,还会兼顾其实用性,从面料甄选、版型优化、工艺升级三个维度入手,在提升校服外在美感的同时提高其内在品质,比如我们会根据学生运动量较大的的特点,精选易打理、耐磨、耐脏的面料,让校服更加耐穿;二是艺术性,我们在设计时会结合当下经典流行元素,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让校服更加简洁大方、充满活力。依照以上两大原则设计出来的校服,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进而助推校服从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
如何让学生喜欢校服、在穿着校服的日常生活中感知美、懂得美、欣赏美,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从“要我穿”到“我要穿”,这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依赖于校服是否美观好看、舒适耐穿,要求校服兼具外在美感与内在质感。
人们对服装的第一感觉始自色彩,不同的色彩传递着各异的审美意象,不同的材质款式传递着各色审美趣味。如果学校崇尚理性思维,那么校服在设计上就应舍弃花哨装饰,以暗条纹、素格型来体现条理性,以西服套装、制式连衣裙和短裙等款式来体现端庄得体。中国人注重感性思维,讲究儒家的含蓄、内敛,以及意味悠久的“中和之美”,因此轻中式风格校服会通过优雅的立领、精致的盘扣交襟、舒适的纯棉面料等元素,呼应物质朴素、品格高洁的轴心时代,寻求现代与古典审美的平衡,带领学生感知、品味、欣赏中华服饰文化之美。
校服的款式、风格是直观具象的视觉元素,设计师在校服上添加的正向、积极美学元素,将对学生审美标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当下社会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内容对学生审美带来了不利影响,直面这一现象,我们在充分尊重学生追求美、探索美的同时,选择具有符合学生身份的美学设计、彰显经典美学元素的款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审美引导,让学生了解正面的美学规律、形成正向的审美标准,涵养阳光健康的审美趣味。
推动“以服育人” 开拓校服美育新价值
《教育家》:校服是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如何将陪伴学生多年求学时光的校服变成一种学习资源?
哈芙琳:“一件校服,即一个世界。”校服如果能够成为课程资源,化身儿童的探究素材,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理解生活。从这一层面延伸,校服承载着两种功能,一是联结学校文化、服装与教育,创造和传递教育的价值和美,二是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思考,创造性应对和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
为实现以上功能,哈芙琳研发了系统性的PBL课程,以《我们的校服》为课题,设计六大主题为框架,引导孩子开展跨学科学习与实践。在《布的前世今生》《我是情绪小主人》等课程中,哈芙琳通过丰富的授课形式,如手工艺制作、故事讲演、T台秀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孩子的“5C核心素养”。
《教育家》:除了满足学生对青春美、时尚美的个性需求,校服能还承载着哪些功能?对学生而言,校服还承载着怎样的功能和特殊的情感?对学校而言,校服是如何贯彻学校治学理念的?
哈芙琳:中国校服承载着服育功能,传递着“衣以载道、以衣育人”的价值使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正确的理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而言,校服陪伴了他们的童年与青春,是成长的符号,更是一种归属感,校服代表的是整个学校的形象,又是让学生骄傲的标志。校服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把自己当年穿的校服留存下来,作为一种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
校服是教育形态、文化审美、社会变迁的缩影,对学校而言,校服更是流动的校训,从这一点延伸,校服具有四个层次的价值,即功能、视觉、专属、文化。哈芙琳设计师基于前期广泛的学校文化调研,对学校的办学使命、愿景、价值观等进行深入解读后,将文化要素提炼为服装设计元素。如为无锡市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小学(原无锡市新吴区海力士外国语学校)设计校服时,就遵循其“博喻共进 未来有我”的治学理念,将校徽LOGO中的“喻”字图案进行提炼、重组、演变并运用,通过绣花、织带、侧标等工艺形式,以细节彰显其教育理念,通过具象的物质载体传递学校精神文化。
滋养精神生命 挖掘校服文化资源
《教育家》:为涵育学生的气韵和素养,哈芙琳都做过怎样的努力与尝试?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哈芙琳:我们的校服风格以轻英伦、新中式为主,聚焦民办国际化学校、公立名校两大类型,目前已服务超过500所学校。哈芙琳试图通过服务中国高品质学校,改变人们对中国校服“宽松、肥大、粗劣”的固有印象,以内外兼修的产品涵育中国学生“美由心生、礼形于外 ”的气韵和素养。
哈芙琳的轻英伦风格校服以洗练、内敛、精致的基础款为主,采用系列化、标准化的经典英伦套系,让学生在穿衣的同时习得国际着装礼仪,涵养优雅气质,目前已与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惠灵顿国际学校、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形成深度合作;新中式风格校服则以简约、内秀、端庄为主要特征,涵育学生古典气韵,培养文化自信,目前,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十堰市汉江实验学校、东方伊顿学校等学校已与哈芙琳形成合作。
《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尧曰》中直言“君子正其衣冠”。校服,是体现学生形象最直接的视觉元素,传承了校园文化,凝聚了学生精、气、神,从这一点延伸,校服如何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如何让校服这种穿在身上的文化体现出学生的精神气质?
哈芙琳:校服运用SIS学校文化系统中的VI标准色、标准字体、校徽LOGO等作为视觉传达体系,将MI系统中的办学理念、文化背景、办学特色等抽象的文化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设计元素,为学校打造具有视觉识别性和文化传承性的专属校服,让学生时刻感受校园文化。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校服本身蕴含的服饰文化、学校文化甚至是时代精神,应是优美的、积极的、向上的,或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或体现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展现当代少年青春、昂扬的精神气质,引导学生“向美、向上、向善”,涵养新时代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育家》:哈芙琳是如何助力学校建设品牌文化的?
哈芙琳:校服作为行走的校园文化符号,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从这一处延伸,哈芙琳除了为学校提供校服产品外,还会提供多元的教育品牌宣传与设计服务,如校徽优化设计、校服手册设计、校服穿搭指南、校服橱窗展陈、文创品定制等多项服务,帮助学校做好品牌形象建设及输出,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面向未来,哈芙琳积极探索中国校服发展趋势,以“特色城市”为研究对象,调研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文化特色,开展城市主题系列的校服设计工作,推广区域性特色学生装,展示、传播城市文化,让校服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同时帮助更多名校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服,通过深入了解学校的校史、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文化要素,对产品风格、组合配置、色彩体系、文化元素进行构思,设计出符合学校独特文化气质的特色校服,让校服成为行走的“文化符号”,助力建设学校品牌文化。
(作者:石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