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面向未来,学校如何变“管”为“治”——《教育三人谈》线上论坛系列直播实录

时间:2022-09-02作者:《教育家》编辑部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目标。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机制、推动社会参与学校治理常态化,等等。

标准化、低维度的教育已无法适应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学校如何优化、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变“管”为“治”,制定有效的章程?如何实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提升治理思维和水平?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如何迈向教育治理现代化。

 

议题一:多方联动,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四川省都江堰市绿地土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曹 霞

面向未来,学校如何变“管”为“治”——《教育三人谈》线上论坛系列直播实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子女成人成才的期望值倍增,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各级领导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步伐越来越快,学校发展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如何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引领下,有效落实“五育并举”与“双减政策”?如何构建学校的特色?

了解学校现状,以便有效制定学校发展的规划。我校是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地处都江堰市相对较偏僻的地方。学校教师朴实,工作认真,但科研意识有待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不大理想,尤其是课堂专注力不够,学习基础薄弱;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成天忙于务工,孩子基本上是年岁大的老人照看,但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很高;学校资源有限,环境不够优美,特色不鲜明。

建立各种长效机制,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在法治建校方面,为保障依法依规办学,学校充分调动了支部、工会、少先队等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除了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外,学校先后通过建立法治辅导员工作制度、形象塑造者工作制度等,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学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以聘请的法治副校长为中心,以关工委老干部、法律顾问、片区民警为主的法律辅导团队,每学期举办开学前的教师培训和学期中途的师生法治讲座,为建设平安校园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行政、爱心人士是绿小形象的塑造者,是绿小特色发展的构建者。绿地集团、都钢集团、宏鑫商砼、新华文轩、精创维护、善小为、富特博、都航协、新闻中心编辑等爱心企业和个人,或捐资助教助学,或公益服务,让学校在有限的资金中积极迎接发展的各种挑战。红色文化体验室由上海绿地于2021年初构建完成并正式开放:体验室内设置了光影百年、童心向党、时代缩影、光辉历程等版块,该体验室将成为绿地土桥小学永久的党史教育学习室。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土桥小学将以绿地红色文化体验室为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主义精神,将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为孩子们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2020年初,当地公益组织便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展“垃圾也有家,分类靠大家”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他们每学期进校园的垃圾分类指导活动中,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垃圾分类、如何实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增强了家庭的垃圾分类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节粮意识,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聘请一墙之隔的“国家粮库”的粮缘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学校的节粮总监,每年节粮日带领学生到粮库参观学习,每月到校指导孩子们如何珍惜粮食。

今年暑假,德育办创新思路,建立了家庭班主任工作制度。聘任学生爸爸或妈妈担任家庭班主任,让他们来负责孩子假期的学习与健康。假期阅读,是绿小构建书香校园的必修课,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读名著,讲故事,写读后感。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本着孩子的长远发展,在外部环境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以制度管理学校,让师生在规范的管理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张扬个性,在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议题二:从“管理”到“治理”

 

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陈美月

面向未来,学校如何变“管”为“治”——《教育三人谈》线上论坛系列直播实录

 

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区域龙头品牌优质校,2021年12月30日长师附小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共有三个校区,集团实行“一校三区”一体化管理。作为一所快速发展的多校区大规模学校,如果在资源稀释的背景下固守以往的管理模式,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发展速度、资源配置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冲突,无法实现学校持续追求卓越的管理愿景,因此必须要寻找激活办学活力的新动力。

为加快实现融合目标,长师附小教育集团成立之初就提出“五个统一”的理念,即各校区办学与总校遵循五个统一,即领导班子统一、教师团队统一、办学理念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考试评估统一的办学思路,探索“文化+结构+制度”的新型集团化学校治理模式。

在文化上,我们依据各校区都是从千年学府衍发出去的特质,取总校“诗乐”办学理念中的“诗”为统领,滨海校区依据办学于数字小镇的特点,致力于打造“以诗言志以慧启真”的“诗慧”特色;营前校区依据其在千亩湿地美丽洞江湖畔的特点,致力于打造“以诗言志以雅启美”的“诗雅”特色;鹤上校区依据其地名,致力于打造“以诗言志以尚启善”的“诗尚”办学特点。这样的“共生”,既传承总校的文化渊源,又和而不同,精彩纷呈。

在结构上,开启了以关系为中心的“三层三部一级共同体”管理结构设计。所谓“三层”,是指战略决策层、服务层、协商层。“战略层”负责学校规划、整体管理、发展统筹、资源整合等,战略层成员即校长室成员;“服务层”指学校具体负责管理的中层机构,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跟踪管理,在教育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整合资源;“协商层”即通过社区共建、家校共育等方式,建立良好社区、维护家校关系。决策层、服务层、协商层分别起到引领、支撑、协同的作用。

“三部”包括管理保障部,学校将总务处和办公室从各校区中独立出来,设置行政副校长,将这些服务保障类事务统一归口管理;学生成长部对德育、学生活动、社团等事务进行统一管理;教学发展部对课程、教学改进、教师发展、课题研究、职称评聘、人事事务等进行统一管理。

“一级”指的是什么呢?未来学校最大的级部将有28个班级,人数接近一所中心小学,“一个年级就是一所中心校”的理念应运而生。级部会建设一支扁平化的“级管中心”管理团队,包括德育员、教务员、信息员、教研组长等,每个“级管中心”成员与学校各部门工作高度对应。如此,学校管理的层级明显减少,教师身份的“级管会”成员直接进入级部决策层,级部管理重心下移,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强化了学校管理的腰部力量。

在制度上,集团将各个部门按照职能、目标、制度、流程、表格处理等方面建章立制,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和政策变化,建立和优化工作流程。学校每个重大事项,如采购小组、职称评聘小组、招生管理、干部任用等,都建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监督小组,依照“全面、交叉和滚动”的内审方式。全面是对学校所有校区、部门进行审核;交叉是组织跨部门内审小组,由教师、行政人员、专家、领导组成;滚动是不同部门的审查顺序。如此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但又相互协作,提高学校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议题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书记、校长 符玲

面向未来,学校如何变“管”为“治”——《教育三人谈》线上论坛系列直播实录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是一所县域重点中学,我校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成长,不放弃每一个人”的教育初心,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润泽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四有四格,泽润东方”为办学目标,坚持走“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全力推进“五育”深度融合管理工作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优化学校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突出海南学生特色印记。

种树培根,立德树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们学校围绕“四有四格,泽润东方”的办学目标,以培养具有海南“特色印记”的学生为目标,探索“课程思政+本土文化”的特色教学模式,提高育人成效。一是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课程资源库。二是树立“大思政课”格局,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三是形成“课堂教学+本土文化”“校园文化+本土文化”“实践活动+本土文化”的思政课程理念。四是建立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线下与线上学生互评、学校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建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后,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了“向上向善”氛围。

以美育人,面向人人,促学生全面发展。我校遵循美育特点,扎根本土文化和时代生活,以美育“面向人人”为抓手,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健全机制、加强课程建设、搭建活动平台、加强阵地建设,多措并举推进学校美育教育。如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挖掘美育元素,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学科学习中。通过美育的渗透,师生在感受到生活之美、社会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时,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深耕课堂主阵地,力促教学质量大提升。我校追求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在要求老师学习贯彻四个常规,完善备、教、改、考、评、辅六环节的同时,从计划、总结、教案、听课记录、周周清测试等五个方面,落实教学常规监控,规范过程性管理,包括规范课堂学习管理、规范作业管理,规范教研活动等。学校通过创设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构建了基于广义思维导图下的“三图六构五环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自构和互构中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对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中增加知识关联的可视性,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构建高素质团队,夯实学校发展根基。我们学校勇于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内部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风范,积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将师德师风学习常态化,引导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引领帮助老师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营造出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实施“青蓝工程”,以老教师带新老师,帮助青年老师在业务上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举行骨干教师学术报告会、示范课、观摩课、新老师汇报课、“强师兴校杯”课堂教学比赛,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共同成长。

初心如磐,不负韶华,办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教育。契诃夫曾说过:“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初心如磐,使命如山,我们将再接再厉,不负韶华,在海南特区教育事业湛蓝的天空中,留下新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

 

策划:颜源  责任编辑:李啸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