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教育三人谈》系列直播第10期实录

时间:2022-09-08作者:教育家编辑部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目前,教育“新基建”推进面临哪些困难?学校如何克服困难,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学校如何进行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教育三人谈》第10期邀请中小学校长参与主题讨论,共话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

 

议题一:目前,教育“新基建”推进面临哪些困难?

 

深圳市光明区百花实验学校校长 刘全兴

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教育三人谈》系列直播第10期实录

 

一是关于教育“新基建”

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内驱,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举国战略。教育新基建主要从推动网络新基建、平台新基建、资源新基建、校园新基建、应用新基建、安全新基建六方面着力。

教育“新基建”再认识

新认识一:相较于传统面向连接的通信基础设施相比,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是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点。教育“新基建”不仅包括网络、教室等硬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还包括资源、应用等软基础设施支撑。

新认识二:建设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领域,其内核就是打造两个核心生产力:一是算力,二是联接力。

教育“新基建”对教育的深远影响

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中5G基建、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领域,能够与教育行业的关联更为密切,对教育深远影响。

深远影响一:远程教育。5G网络低延时、广连接、大宽带的特点,将有效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几乎能达到跟面对面交流一致的速度和效果。

深远影响二:学科革命。新基建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和发展必然对培养和提供人才的学校学科设置带来一场变革。

深远影响三:学习变革。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对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和个性化测评,为每个学生规划合适的学习路径,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新基建”的挑战

挑战一:目前缺乏教育“新基建”整体解决成熟方案和具有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现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与高质量教育升级要求尚有差距。

挑战二:教育“新基建”的核心技术产品缺失。如芯片、基础软件、工控系统等领域长期受制于人,高端装备、传感器等产品对外依赖度高,面临“卡脖子”风险,同时不同企业间存在严重的技术壁垒,需要制定行业生产标准。

挑战三:新要求新技术新应用推广难度大。教育环境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基础条件差异显著,很多中小学校尚处于2.0或以下阶段,初期集成化程度低、标准不一,造成平台无法互联、数据孤岛林立、业务协同困难等问题突出,造成资源浪费,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发挥最大功用。

挑战四:资金和人才保障不足,开发和发展教育“新基建”,往往是投入大,周期长,需要复合型研发人才,也需对使用人员提出更高标准。

挑战五: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不够,信息流将带动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高效流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前瞻性、系统性、安全性亟待提升。

二是深圳“新基建”及深圳教育“新基建”

深圳“新基建”。深圳已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新基建”是深圳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深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政府对“新基建”认识规划超前,实施战略抢抓机遇,深圳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2月21日下发《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该计划将利用“新基建”实施契机,将深圳打造成为世界先进、模式创新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网络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

深圳教育“新基建”。深圳教育“新基建”作为深圳“新基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续出台《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规划纲要(2021-2035年)》《深圳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深圳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等。其中在《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七)款中:启动实施未来教育探路工程,计划开展加快建设深圳云端学校,实施云端课程、课堂、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行动;深度建设智慧校园,推进建设未来教育体验中心、高新技术体验中心、跨学科创新实验室和数字化学科教室,首批建设10所混合式学习试点学校;探索“人工智能+”新型课程教学,探索联合上课机制,打造“教学共同体”。(十五)款中:启动实施智慧教育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出台工作方案,确定区、校级实验项目并开展实验工作;优化“深圳教育空中课堂”,升级数字化资源平台,选优秀教师备优质课程,推广共享优质备课资源。

目前,深圳已建设深圳教育云集成平台,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为“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验证了深圳教育系统信息化发展的成绩。“千兆万兆”光纤网络到校,新建校5G网络信息全覆盖,已作为学校标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作为信息应用和电子研发先行城市,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优势。目前深圳的大型信息高科企业如与深圳教育系统开展教企合作,进一步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将成为深圳教育“新基建”大亮点。

三是基础教育学校的“新基建”个例实践

深圳市光明区百花实验学校作为2019年新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三年初步建成设计理念先进的现代智慧学校。主要做法是:一是合理安排好新校开办经费,适度优先布局校园智慧建设,完善智慧教学设施。二是校园智慧建设规划要适度超前,避免功能重复浪费和提前淘汰,学校超前装配了机器人、AR,VR,MR、无人机等技术和体验装置、智慧教学系统。三是校园智慧建设要合理架构,具有强拓展性。我校智慧校园总体按实体校园和虚拟校园两园规划,其中实体校园按功能子模块建设,主要分成智慧管理子系统(分成办公、总务、人事、安全、财物、学生、教师、教研、教学)、智慧教学子系统(课前管理、课中管理、课后管理、大数据辅助决策)、环境支撑子系统(硬件管理环境,软件支撑环境,资源配套环境)。四是为提高场地场馆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将功能教室进行多功能融合,我学校文化馆、科学馆、心理馆等均配套了先进的设备,可满足多学科多功能使用。

 

议题二:学校如何克服困难,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林豫

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教育三人谈》系列直播第10期实录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校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创建于1954年。我校在沙坪坝区信息化建设与“沙坪坝区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建设融合中,发挥学校特色,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多措并举,打造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教育环境

一是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近两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完成对全校教室班班通一体机设备的升级。

二是推进交互式课堂建设。创造性建设智慧笔交互式课堂,将物联网、电子书包、互动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新型专业化智能化交互设备和集中化管理,营造全新的智慧学习环境。

三是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基于钉钉的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公文流转、请假等模块化的网络校园管理。通过教委云平台建立校本资源库、教师个人空间建设。

建用结合,夯实支撑信息化教学的云教育服务平台

一是增强云教育服务平台功能。依托重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富有沙坪坝区特色、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沙坪坝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学校教师在云平台人人有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之间的应用数据实现共享,基本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需要。

二是促进云教育服务平台应用。我校有序组织开展平台应用及推广培训,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参加平台应用专题培训,全员参与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项目,将云平台的使用纳入培训和考核范围。

项目引领,构建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模式

一是成立项目研究团队。实行以点带面策略,采取项目推进方式,由课程中心牵头,将聚焦学习单元的智慧学本教学模式的构建列为学校重大项目,负责建立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与本校研究人员的研究组,集中力量攻克难题,为学校及时提供决策建议。基于素养本位教学的改革方向,将”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分解为多个重点项目:评价机制构建、信息技术支持、学习主题确立、核心任务架构、目标系统制定、评价学习设计、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支架设计、学习过程策划、检测作业设计、学后反思引导。

二是研制项目研究计划。各个项目组将教学设计站位从课时提高到单元,在全面关注本项目与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模式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关系基础上,协同制定为期一个学期的研究计划,探索构建本项目所涉单元教学要素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操作办法、设计规范。

三是落实项目研究方案。项目组以线上与线下、文本与口述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活动,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项目组利用暑假时间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支持。

活动驱动,助推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

一是“学本研修节”活动带动。区教师进修学院牵头举办每年1次的学本研修节活动,为全区中小学干部教师集中呈现指向核心素养聚焦学习单元的学科研课活动。研修节呈现的学科课堂教学、学科组的议课充分体现了活动的主题——指向核心素养聚焦学习单元的学本教学。全校学科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实时进行学习,感悟信息化建设与“沙坪坝区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建设高度融合,并指导教学实践。

二是“沙磁杯优质课比赛”活动驱动。由区教委名义发文,区教师进修学院具体负责,组织开展了校、校际共同体、区“三级”沙磁杯优质课比赛活动。赛课活动指向核心素养,聚焦学习单元,融合信息技术,彰显学本教学。学校积极参与,初期组织开展“校内练兵”,优胜者进入校际共同体组织初赛,最后参加区级决赛。每年开展“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带动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引动。利用每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契机,学校帮助参评教师运用智慧型单元化教学理念打磨参评课例,将信息化建设与“沙坪坝区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建设融合于课例的高质量呈现。

培训跟进,提升干部教师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能力

一是开展系列化专题培训。围绕“智慧型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开展长程式孵化型培训,着力提升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方位促进信息技术与单元化学本教学融合。

二是开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充分利用新教师岗前培训、学科教学能力培训、寒暑假集中培训时间,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增设学本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课程。

专项评价,确保学校高质量开展工作

一是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评估。每学期开学第三周对各项目组工作计划、学期研究计划等进行评估;每学期结束前二周对当期相关活动记录、研究工作总结、学科单元设计与实施作品等进行评估。

二是采取学校自评与区评、统一评与抽样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估。区域在过程性评估中,每所学校对所有指标均进行自评,并按10分制打分;部分指标每所学校都接受区评,以区评分为准;另一部分指标按随机抽样进行区评,未接受区评的按当期“(参评指标区评分÷参评指标自评分)×未参评指标自评分”计算得分,每所学校被抽到的总次数相等。

三是采取钉钉系统与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信息采集。我们在钉钉系统建立评估群,发布和反馈评估信息,利用“文件收集”功能收取材料,利用“智能填表”功能填写相关数据;通过链接分享或直接登录,采集各项目组在智慧教育云平台所呈现的学校、教研组计划、总结等相关信息进行评估。

四是采取及时通报评估结果,根据指标属性分类计入总分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估。每个单项均按10分制评分,每个时间节点的评估结束后,及时通报评估结果,结果与教师每个人专业成长,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价挂钩。

 

议题三:学校如何进行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

 

陕西省米脂县华润希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高海东

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教育三人谈》系列直播第10期实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各级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切实增强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了特色化发展方案。

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大会及陕西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陕西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等精神、按照《榆林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区县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制定我校“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信息化环境分析

首先是对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对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设备和教室数量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方案制定。其次是总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目前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不熟悉,检索资源能力相对差,对基本教学应用软件的使用和制作能力相对薄弱,比如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PPT课件制作能力弱。Excel数据处理软件环境相对陌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相对薄弱,使用技巧单一,整合资源能力一般。课堂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融合度低,使用信息技术学科较全面但仅限于教学课件,媒体音影的播放。课堂形式单一,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常态化有待完善。

研修目标

总目标是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模式;探索骨干引领、学科联动、教师选学的应用能力提升新路径;形成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师有清单的“整校推进”新机制。

年度目标包括开展通识培训,使全体教师认识并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的内涵,更新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式,力争使每位教师完成整校推进中微能力点的选择学习与应用,使简单技术常态化;通过混合式校本研修提高各教研组的教研水平,促进全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化专业素养的提升;初步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尝试利用各种技术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改变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研修任务及措施

7月份成立管理团队,包括组长、副组长、信息技术骨干、骨干教师。8月份安排管理团队参与线上培训,认识、理解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内涵,制定“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和校本研修应用考核方案。9月召开全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专题大会,学习中央、省市关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各级各类文件,研读学校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9月份中、下旬技术骨干培训全体教师,指导教师结合校情和自身特点,根据四个维度、30个能力点,选择两个微能力点进行线上自主研修。10月份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围绕学校管理团队选定的6个微能力点,开展专家培训讲座、教研组集中交流研讨、年级组集体备课、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例听、说、评研讨等活动,使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达到信息化教学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10月份集中进行研修成果提交、展示,将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及展示活动的情况(将教师制作的课件、微课程、教学实录、教学设计、STEM课程案例、信息化案例等),收集整理到学校的资源库。

预期研修成果

学校成果: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通过混合式校本研修,更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研组成果:通过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

教师个人成果:通过研修,完成线上线下50学时的培训任务,积极参加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大赛、课件及微课制作大赛等活动,实现简单技术常态化,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的创新型教师。

研修组织保障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学校各层干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校长要全面负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工作,明确任务,逐级负责,线上线下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

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实施。要卓有成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必须注重校本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做好培训记录,健全培训档案和教师成长档案。要加强过程性督导检查,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抓落实,求实效。

落实经费,保障培训条件。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学校应统筹考虑,优先安排;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管好用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国家投入的相关设施设备加快校园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努力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各项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发展理念,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根据学校技术骨干提供的信息技术二维码,结合自己研修的能力点,学习相关技术,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