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种下一株红蔷薇——让更多师生被看见

时间:2022-09-13作者:陈一芹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晚春初夏,街头、墙角总能看见一丛丛怒放的红蔷薇,花朵恣意绽开,像蓬勃着生命力的孩子们的笑脸,煞是醉人。听闻南实(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一所分校新近栽种了一丛红蔷薇,心生欢喜,想来花开如火的红蔷薇与朝阳般的孩子们必会形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夏日图景,让驻足的人们“看见”每一朵美丽、每一个生命。

朵朵精神叶叶柔,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

朵朵精神,叶叶轻柔。就像每一个孩子,沐浴着阳光,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成长的路上,每个孩子都应当被看见。南实集团总校长余耀贤深知“看见”二字对成长的重要性,上任伊始便提出“让每一个师生都被看见”的理念,要求“接纳每一个孩子,看见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孩子”。孩子是可以被期待的,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被放弃。余耀贤不懈地追求着教育公平,坚持对学生实施“全纳教育”管理,进行全方位帮扶、分层式教学、个性化培养,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被尊重、被重视,体会到成就感与归属感。

为了让“看见”落地,麒麟中学实行导师制,为每一个学生配一位成长导师,架起“心灵的桥梁”,将教书育人与管理、服务有机结合,把责任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鼎太小学推出“六节一周”“鼎美少年”“每日一星”等举措,为每个学生提供“被看见”的展示平台……

“看见”理念推行以来,各个分校开拓创新,成果颇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奇招频出,力求看见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师李丹萍利用学科特点,举办“班级故事会”“我眼中的历史人物”“家乡的传统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上台表达,台下交流,做到人人均等;竭力创建民主、平等的班风,建立班干部民主竞选、轮流值周的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平等交流。为了使“看见”更好地落实,李丹萍专门在班级公众号开设“看见每一个”专栏,用以展示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类成果,以及心得、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分享,热爱表达。

“看见”不仅仅是指学生被学校、教师、家长看见,还必须包括自己对自己的看见。每次作业讲评,教师金承杰总要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请你把自己比昨天进步的地方标识出来。课堂展示或举手回答问题后,他总是提醒学生问自己一句话:你今天的表现比昨天怎么样?他经常讲,人与人之间不可比,但自己和自己必须比,只有自己看见了自己,才更能拥有向上的力量。

前不久,集团发起南实学子精神画像作品征集活动,共收作品700余份,每一幅画像所洋溢的自信、阳光、诚恳、天真,都是“看见”绽放的花朵,结出的硕果。

晴日春光夺眼明,看见更多风景

红蔷薇装饰了墙角,点缀了路边,又如何不能说她们是以绽放的姿态看朝阳、赏晚霞呢?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不能忽略的是,每个孩子也都应当看见更多。余耀贤认为,“看见”二字不仅蕴含着对成长的关注,也承载着成长的必经途径,确保每一个孩子“被看见”的同时,也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去看见”。

为了让学生学会看见,看见更多,所有南实人自觉履行教育职责,在课程建设、活动安排、日常交往中为学生提供看见与被看见的平台和机会。多种多样的社团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充实新颖的讲座让学生见识新的世界。南实还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创办青少年成长学院,下设文学院、外语学院、理工学院、创新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融媒体学院七大学院,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专家讲座等课程活动,给学生更多自主权、选择权,为他们“看见”更多、“看见”更深提供有力支持。

“一开始我以为,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参加奥运会,从来不知道运动员背后要付出这么多的努力。要科学饮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从小就开始学,从白天练到黑夜……”一个三年级的女生如是说。作为暑期托管试点学校,南实小学将暑期作为提高交际能力、开阔视野的机会,带领学生们观看奥运精彩视频,分享喜欢的运动员故事,在游戏中交朋友,自己制定暑假计划。学生们自由、欢快地学习、玩耍,在教师的引领下看见了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

人有千面,教育也要随机应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部分,有自己喜欢和厌恶的对象,教育教学应当关注到这些层面,“看见”每一个孩子不同方面的成长,“看见”推动孩子成长的每一种教育力量,依不同状况予以协助和引导,挖掘孩子无限的可能性。

“鸡为什么不会游泳?”“红酒为什么用木塞?”“人造益生菌的原理是什么?”听到孩子们充满好奇心的提问,教师邓玉琳选择让他们自己探索答案。她带孩子们到图书馆查资料,去实验室亲自动手、观察,学习写作小论文,从实践中出真知,并将知识收获进行输出。

她把萧伯纳的一句话当作座右铭:“我不是你的老师,我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蔷薇风起一院香,师生共成长

微风过处,一院馨香。

学生的成长,也伴随着教师的成长。余耀贤将“看见”理念延伸至教师层面,努力让每一个教师被看见,让每一个教师看见更多,力图做到师生共成长,全校同发展。

南实教师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研究型、合作型、创新型生态教育场,各个分校之间利用信息化平台、云空间等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多频次的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在研究中生长。南实还利用集团优势,多次聘请教育专家入校举办讲座、培训,把前沿的教育理念带到学校,带给教师,帮助教师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专业素养,让教师看见更广的天地、更多的可能。

具体到创新课程建设层面,南实还全方位为教师提供切实的帮助。教师张明在探索基于甲骨文的综合教学实践研究时,恰逢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实践活动受到多方限制。学校想尽办法支持张明带领学生在开放的学校公共空间平台制作“中华百家姓文化艺术墙”,并且全程参与采购陶泥、制作模板、刻画甲骨文、外出烧制、拼装上墙等环节,把这一研究打造成学校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也帮助张明成长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南实还通过具体的教育创新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整全阅读”是南实推动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其坚持“以阅读构建生命整全”的理念,从语文阅读出发,向多学科辐射,以构建学科特色鲜明又互联整合的“整全阅读”。图书馆、图书角、小书屋等成为沉浸式阅读环境,学生们互动分享、合作学习,形成了师生“积极、阳光、和谐、共进”的良好教育生态。在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创新过程中,教师不断汲取新知、开拓思维、融通多元理念,逐渐走向自我成长。

秉承着“看见”理念,南实助力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究,不少教师在学校实验项目中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也有不少教师将课题探究能力应用于教育实践创新,如教师戴桂英在南实读写实验项目中,大胆革新,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学会思考与表达,完成了从“做小老师”到“做大先生”的转变;邓玉琳推出情境写作、按年段特点设计读写模式,以其多年的研究与创新,被称为“全国小院士之母”。

世上千寒,“看见”让心温暖。墙角那一丛红蔷薇依然迎风摇曳,校园里的“红蔷薇”也一往无前,灿烂永远。

(作者:陈一芹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总编辑)

来源:《教育家》杂志2022年9月刊第一期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