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今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讲话中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未来,学校如何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本期教育家线上论坛将邀请中小学校长共话教育信息化的“知之”与“行之”。
议题一: 教育信息化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夏江
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创立于1938年,80多年来,学校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从“完全人格”教育的办学特色出发,打造出指向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3S科创课程体系,即科创社团群(Science Association groups)、创新课程群(School based curriculum groups)、数智研学群(social participation of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其中,科创社团群提升学生科技文化基础,创新课程群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数智研学群培养科技实践能力。三者和谐统一,是科创信息发展领域的重要实践,是在基础教育中信息化应用的典型案例。
3S科创课程体系的设计
贵阳市清华中学根据百年清华学堂的办学宗旨,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完全人格的人”为核心,分设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为参照,构建了三个方面,九个维度的“完全人格”教育理念体系。学校在科创层面着手打造3S科创课程,科创课程的育人目标直指完全人格,我们的课程设计目标是全方位打造高信息素养和创新人格的时代新人,并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创新实践能力。
3S科创课程的教育实践
科创社团群提升“完全人格”之自主发展。学校在科创社团群实践方面,成立了包括人工智能社、3D打印社等多个社团组织,学校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机房与科创实验室,分别开展“数字创作”“程序设计”“创客”等活动设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创新课程群提升“完全人格”之文化基础。创新课程群建设的原则一是围绕“完全人格”教育目标建设课程,抓住三个关键:完全人格、创新素养、责任担当;二是以继承清华传统、创新发展为原则,完善课程;三是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为原则,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挖掘教师资源、高校资源和家长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优势和发展志趣进行选学。
数智研学群提升“完全人格”之社会参与。在数智研学群方面,学校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先后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贵州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国家大数据展示中心等地,广泛开展以数智生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从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能力。
3S科创课程体系的成效
学校构建完善的课程实施机制。学校重新3S科创课程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制定了“科创社团群、创新课程群、数智研学群”的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运用基于信息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生态型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的带动与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案例目前已经推广到贵州省扶贫攻坚的望谟县两所高中,均取得很好的成效。
教师践行3S科创课程体系。教师转变观念,通过践行3S科创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互生、教学互动、案例互学、评价互益,在教学互动中交换知识、交换思想、交换情感、交换能量,建立教师、学生、课程、技术、情境和谐共生的良好学习生态,涵育学生信息与技术意识、计算与工程思维的必备品格。
学生提升技术核心素养。学生在3S科创课程学习中,得益于“探索、思考、实践、分享” 的教学主张与项目研究、模型制作的小组合作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与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提升物化及创新的关键能力,涵育信息与技术意识、计算与工程思维的必备品格。
3S科创课程体系未来规划
围绕完全人格,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贵阳市清华中学以完整而有特色的完全人格课程体系为载体,将进一步打造丰富而有创新的3S科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协同科创育人体系。
组建教师团队,凸显科创教育校本特色。学校将专门打造了一支学术型、专家型、创新型科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验室群,释放学生创造潜力,在创新课程上实现特色化、校本化。
激发学生兴趣,多维搭建科创教育平台。学校将继续增加科技社团群数量,营造创新创意氛围,并从科技社团中挑选对科创感及其感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进行深度培训,进而参加各级比赛。学校将增开面向全校学生的普惠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意识。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校长 周爱民
当湖高级中学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引进智能助教系统,创新作业辅导路径,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往,教师会根据作业批改情况,利用课堂时间面向全班同学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而高中课业任务重,教师一般不再花大量课堂时间对错误率较低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时间问题,不愿意主动询问自身有疑惑的题目,错过查漏补缺的机会。
新型的作业辅导系统区别于传统的课上、课后作业讲解分析辅导方式,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办公室或家里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录制微课,备课组内老师通力合作,将作业中每道题目的解题过程都录制成精良的微课,并发布给每一个学生。发布完成后,不但学生可以在教室内、校园内的助教系统听课端随时听取,也可以在家里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随时听课。通过课堂讲解、一对一辅导、微课助教的方式,当湖高中已实现作业辅导全覆盖,每个学生作业中的疑问都可以找到途径得到解决。经过近两个月的使用,新型的作业辅导系统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班主任的心声:班里学生现在基本上已经习惯去助教系统听课了,尤其是一些胆子较小,不敢主动问老师的孩子,作业辅导系统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课教师的心声:以前经常会碰到同一道题好多个学生反复问,讲了一遍又一遍。现在有了作业辅导系统,既节约了老师的时间,也节约了学生排队咨询老师的时间,又能够把每道题都透彻得讲解给学生。我也可以把多出来的时间,更多用在和学生谈心、学法指导上去,帮助更多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科学的方法。
同学们的心声:教室里、每层走廊两端,都有作业辅导系统,方便我们听课。老师讲过的内容都在上面,自由选择,不明白的就再听一遍。每天的错题都可以当天解决,不会一天一天的积累下来成为包袱,学习更有信心了。
家长的心声:孩子上高中了,我们在作业辅导上是真的帮不了什么忙了。自从有了这个辅导系统后,老师们录制的微课,我们都能收到消息,孩子放假在家里也能随时听课,真是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当下已是网络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推行这套作业辅导系统之前,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效的作业辅导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效率。为此,我校从上学期末就开始增设硬件设备,老师们积极学习新设备、新系统的操作,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套作业辅导系统在居家抗疫期间充分显现出了它的价值。这个学期开学后,学生也很快地适应了作业辅导系统的使用,从教师录课的数量、学生听课的次数和家长的反馈来看,作业辅导系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提升。为每个学生提供足量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是当湖高中践行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办学理念的切实行动。
议题二:未来,学校如何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
青岛李沧区实验初级中学校长 邓学军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青岛李沧区实验初级中学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要落实到育人上,落实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新时代的特征是人与智能机器合作共存,机器服务于人的更好发展。
因此,我校提出了“增效、提质、赋能、共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增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提质”就是借助“大单元”、“大概念”,提升广大师生跨学段、跨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赋能”就是引导鼓励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不断大胆探索,尝试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共生”就是师生在一次次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习、工作、生活的融合体验中,探索并形成既适合自己又适应智能时代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素养。
为此,我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施:
在课程方面,配合2022年课程改革,继续深挖“大单元”、“大概念”的潜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层面,继续深挖国家和区市平台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同学科不同学段、跨学科不同知识能力的体系化建设,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积极整合,从而提升学生具备初步的跨学段、跨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本课程方面,继续优化我校的“SMETH”(科学、数学、工程、技术、人文)校本课程体系。“SMETH”校本课程体系围绕“科创+人文”的主题,是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的综合性的课程体系,是指向“创造”的教育,是能够带来完整思维链条的教育形式。我校目前正从设备、人员、理论、实践、评价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进行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我校的课程体系。
在学法指导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学生知识结构和性格特征画像,梳理推送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知识、能力指引,协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建构自己跨学科、跨学段的知识图谱体系。
在师生综合能力运用方面,继续引进虚拟仿真技术,减少师生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过程中的实验成本,优化学生的成果转化思维过程。针对师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积极引进、搭建师生人文类能力素养提升平台,在鼓励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及师生主动寻找校外合作的同时,积极探寻并打造一条与高校及社会相关力量长期稳定合作的高速通道。建立优质转化奖励制度,定期开展优质转化奖评,通过资金、技术扶持,加速师生实践成果转化。
在优化学校综合素养评价方面,确立科学规范全面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在对全校师生进行评价时,增大学生综合素养、与人合作、创新应用方面比重,弱化单一能力的分值,在评价指向上对师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积极探索建立师生综合素养数字画像与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建议相结合的师生生涯规划指南体系,尝试让师生能通过画像迅速找到自身的较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师生少走弯路,减少试错时长和试错成本,提升人生整体发展品质。
策划|李英菁 编辑|李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