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水火箭升空的“秘密”

时间:2022-10-28作者:晓燕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2022年10月20日20:10,湖南卫视、芒果TV正在播出一期特别节目《这十年·追光者》。荧屏上,从浙江湖州走出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航天人代表张玉花深情讲述她与航天的故事。在她的身旁,大家惊喜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蓝润天使学校的科学老师王印。他带着两位学生,拿着水火箭也参加了这档节目。当学生张洪铭熟悉地介绍水火箭原理时,现场观众响起了热烈掌声。

《这十年·追光者》是以“追光”为主题,用“时间”为轴,展现各行各业“追光者”投身新时代火热实践奋斗逐梦的历程,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照见奋斗力量、致敬时代精神。

其实,蓝润天使学校的“水火箭”登上这样的媒体舞台早已不是第一次。去年“天问一号”探访火星时,王印老师就带领孩子们发射了“天使一号水火箭”,一时全网转发,被人民日报、央视等国家主流媒体频频报道,王印老师成为网红老师,蓝润天使学校也被媒体称为“藏在山谷里的火箭学校”。

“水火箭”的实验,全国很多学校都在做,为什么独独蓝润天使学校的“水火箭”这么出名?一所创校仅三年的学校,一位年轻的科学老师,是如何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热情,使他们成为一个个为梦想而奋斗的追光者呢?

从今天起,就让我们走进这所学校,一起去探寻“水火箭”背后的“秘密”。

 

水火箭升空的“秘密”

 

带领孩子“追光”的老师

2020年8月,一位干练、沉稳又略带书生气的小伙子走进蓝润天使学校,前来应聘科学老师的职位。他向面试的校领导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手机显微镜、手机望远镜、自制“徕卡相机”……总校长陈沪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奇心很强,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富有创新精神。直觉告诉我,他就是我们要找的‘有缘人’。”

这位小伙子就是后来走红网络的科学老师——王印。

纵观王印的成长历程,“好奇心”似乎总是伴随左右。90后的他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农村。幼时的他,因父母忙于生计基本处于“散养”状态,但也给了他足够的“自由”——上山捉蝎,下河摸鱼,自制温度计,用泥巴捏元宝……直至他考入大学后,依然保持着小时候的好奇心,尝试各种爱好——魔术、摄影、中医药、武术……可谁会想到,这样一枚“工科男”,却选择了成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

“比起跟机械打交道,我更希望与人交流,而且,我也想看看帮助我成长的学习理念能否帮助更多的孩子。”王印这样说。

“老师是学校的第一产品,只有老师好了,才能教出优秀的孩子。”陈沪军深知优秀老师的重要性。她对老师的挑选近乎苛刻,每一位老师,她都要亲自面试。王印就是这样从全国各地5000多份的简历中,被陈沪军亲自挑出来的。

加入了蓝润的王印如鱼得水。很快,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的木工教室建起来了,3D打印机、雕塑机等几十万的设备运了进来。很多外校的老师参观后惊呼:“哇,这是最富有的教室!”

就在这间教室里,王印开启了他和孩子们的“追光”之旅。

2021年2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与此同时,蓝润天使学校新学期的主题实践课程定为“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王印由此萌发了通过制作水火箭,带领孩子们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我想借‘天问一号’这个东风,点燃孩子们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在他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于是,在木工教室里,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王印的指导下,戴着护目镜、白手套,精心测量、专注裁剪,在一个个饮料甁上做着“大文章”……

于是,在星光闪烁的操场上,你也常常可以看到,一枚枚自制的水火箭,在师生们“3、2、1——发射”的呐喊中,升起又落下……

开伞过早、方向不正、接口漏气、伞绳断裂、高度不够……从一级到三级,师生们制作的水火箭,已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每当孩子们感到沮丧,王印都会鼓励他们:“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再改进!”

2021年5月1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上午10时,在蓝润天使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在王印老师的带领下,做“天使一号水火箭”发射的最后准备。“加压,60、70、80,三、二、一,发射……”随着王印老师一声令下,“天使一号水火箭”腾空而起,划出一道漂亮的水波线直冲云霄,飞行到30米时,成功分离,降落伞带着一级“水火箭”返回,二级“水火箭”继续冲向百米高度,整个过程仅5秒钟。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喊着“我长大要当宇航员”“我将来要造飞机”……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天使一号”终于带着孩子们的梦想,一飞冲天!

在蓝润,像王印这样的带领孩子们“追光”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用默默的实践将梦想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田。走进校园,你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鱼池里,喷水式“舰艇”正在试航;草坪上,“火星车”跨越障碍,勇往直前;树荫下,孩子们的棚栽蔬菜已经长出绿绿的嫩芽;住在宾馆的老师的行李箱被学生改造了,上面正搭晒着凉洗的衣服;学校周边的茂林修竹中,孩子们正在辨别诗经里的植物……

科学的火花随时都会被点燃!

在这座美丽的山谷里,一切都按照教育最美好的样子静静生长。

 

水火箭升空的“秘密”

 

助力“追光”的主题实践课程

2022年2月,在蓝润天使学校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两名七年级女生以“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为主题,用中英文演讲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她们半年来主题实践课程学习成果。详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自信的表达,瞬间“圈粉无数”。

蓝润天使学校每学期都有一项围绕真实的社会问题展开的主题实践课程:从“抗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从“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到“设计与美好生活”……火遍全网的“水火箭”课程就是2020学年第二学期“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主题实践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为什么要开发这样的主题实践课程呢?这还得从蓝润天使学校的掌舵人陈沪军总校长说起。

潜心研究教育的陈沪军几年前就敏锐地觉察到,高考与中考已从学力测试逐渐转向学能测试。而学能测试,重点考察的是迁移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这两种能力,陈沪军和她的团队采取的办法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并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我们相信参与即能力,唯有主动学习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真实环境问题主题实践的课程将是蓝润天使学校培育爱心和高阶能力的特色课程。”陈沪军早在2019年“第五届上海生态环境青年创新高峰论坛”中就提出了这样的思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主题实践课程怎么定?由谁来定?陈沪军认为,主题实践课程是围绕一个个真实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探究学习,要有现实指向性、可行性,一个好的主题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意愿。

所以,蓝润天使学校的主题实践课程坚持让学生参与进来,尽量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陷入焦虑。而在蓝润天使校园里,师生们在探讨这样一个话题:假如疫情越来越严重,校园被封了,学校里大量的垃圾该如何处置?还有,很多人都没有戴口罩的习惯,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主自愿地戴上口罩呢?这正是蓝润天使学校“抗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实践课程中的子课题。

在这次主题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口罩,在学校义卖会上,一经展出就被抢购一空。还有智能垃圾桶、垃圾分类箱,无不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光芒。

2021年被称为人类征服火星的圆梦之年,学校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参与进来,提出问题,再由各科老师和智库团队亲自把关审定,最终形成了“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实践主题。要去外太空,首先要解决如何去的问题,于是催生了王印老师的“水火箭”子项目。如果登上火星后,该怎么生存呢,6位7年级学生用2周半时间造出了一座“火星未来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水培植物解决温饱,有太阳能解决能源。他们还通过实验制取出氧气,搭建中央系统控制城市的灯光、运输,甚至自己设计了宇航服,以便到火星外活动。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安吉县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评比一等奖。

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怎样让课程主题渗透到教学之中,形成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蓝润天使学校的做法是整合全部教师资源,打破学科界限、班级界限,协同教学。

 

水火箭升空的“秘密”

 

比如“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主题确定后,各学科组便开始忙活起来,围绕主题规划子项目。每天下午的校本课程时间,你会看到,信息老师忙着带学生搭建创意盒子,科学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寻找登陆火星的“密码”……就连学校的运动会也融入这一主题,实心球和垒球项目不以刻度为衡量,而是设计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4个投掷区域,将球投进区域获得相应的分值。

2022学年新学期伊始,蓝润天使学校的主题实践课程“设计与美好生活”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科学和数学两门学科整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以“低碳生活,节约粮食”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对学校的10亩大田进行种植设计;五六年级英语老师为学生布置了设计制作“蓝润立体翻翻书”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综合知识,制作“蓝润”活名片 ;初中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创编《设计与美好生活》杂志,进行“创校口述史”的采访与记录……主题实践活动的烙印就这样一点一滴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把孩子创造知识、探究世界的过程转变为今天的教和学的过程,让孩子们创造着长大,而不是让他长大了再创造。”蓝润天使学校学术副校长叶霜的这段话,一语道出了蓝润天使学校主题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蓝润天使学校的主题实践课程,正在助力孩子们踏上追逐梦想之光的旅程!

走在教改实践前沿的学校

我曾经问过朋友,网上爆红的“水火箭”视频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很多朋友回答说,是视频最后孩子们的尖叫声,那种激动、惊喜和发自内心的喜欢。

喜欢!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怎样才能让学习变得有趣?这可能是天下所有老师家长都在关心的问题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田宏杰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印第安年轻人问智者:我心中有两匹狼一直在争斗,一匹狼凶恶,另一匹狼友善,它们天都会争斗不休,您觉得哪匹狼会赢?智者说:你喂养的那匹会赢。”同样,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两种力量:逃避学习的力量和想要学习的力量。作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强化他想要学习的力量,这部分力量得到强化后,它就会成长,就会赢。

强化想要学习的力量,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主动学习者”,这是陈沪军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标。“我们的学校要进行课程改革、课堂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都要从被动走向主动。”这也是陈校长带领老师们坚持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动力所在。

 

水火箭升空的“秘密”

 

如果说,“水火箭”升空是“果”,那么,教育改革的实践就是“因”。正如很多网友在“水火箭”的视频后留言所说“这是最好的教育”“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在蓝润天使学校小学部,中庭正上方悬挂着5面鲜艳的彩旗,上面分别是“A”“N”“G”“E”“L”5个字母,分别代表着五种关键能力:

每种能力的英文第一个字母连起来正好是“ANGEL”——天使。五面彩旗上印满了创校学生的手印,凝聚了全体师生们共同的期望。蓝润天使学校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是围绕这五方面进行的。

要培养这“五大ANGEL力”,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都要跟得上。早在杭师大东城中学当校长的时候,陈沪军就通过“四备三思”“先听后上’”“思维课堂”这几大制胜法宝,将优质高中升学率从22%提高到了近70%。如今,她将这几大“法宝”带到了蓝润,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机制,融入到老师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之中,把老师从教书匠培养成主动研究者、课程建设者和教育自觉者。

让陈沪军感到自豪的是,在2022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里,“水火箭”俨然成为一个范例。其实,蓝润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不止于此。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加强学段衔接”“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重视体育与健康”“改革艺术课程设置”等内容,蓝润天使学校两年前就开始实践。

除了已经连续实施了四个学期的主题实践课程外,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体育和艺术素养培养,每个孩子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达到1.5个小时,还不包含每天下午的马术、高尔夫、感统训练、击剑、健美操、跆拳道等17门“爱运动”选修课程。在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天使管弦乐团、英语戏剧、书法、篆刻等47门艺术课程。

你可能会问,这么多的校本课程,那孩子的学习时间怎么保证呢?陈沪军给我们算了笔账:蓝润天使学校实行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制,意味着学生不用浪费大量时间在应对小升初和中考上。经过课程重构和优化之后,小学和初中九年的课程,蓝润只用七年半时间就可以完成。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在主题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上。

你可能还会问,学校开设这么多校本课程,会不会影响孩子中高考的学习成绩?让我们来看看浙江省2021年的中考试题,好几份试卷都出现了“太空、火星”等相关内容,而这些,对蓝润学子来说已极为熟悉。无独有偶,2022年浙江省的中考试卷,又大量出现与全球气候相关的试题,而这正是蓝润天使学校“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主题实践课程中学习的内容。

“蓝润天使学校把握住了目前浙江省项目化学习的前沿阵地。”杭州市基础教研研究室STEAM项目化学习、精准教学教研员萧琪在参加了蓝润天使学校主题实践课程智慧分享会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可以说,在高考与中考从学力测试逐渐转向学能测试的过程中,蓝润学子已先行一步。

在蓝润天使学校2022学年开学伊始的讲话中,陈沪军向全校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她说,我们的世界还很不太平,同学们怎样才能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努力学习!这个学年我们主题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设计与美好生活”。何为设计?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学会创造,让我们的世界因我们的设计和创造更加美好!因此,我们要为世界更美好而读书,幸福自己幸福天下!

明天的梦需要今天的基石来铺垫。这些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用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作者:晓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