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深入贯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2022年11月26日-2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科书学术论坛”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来自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近7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着新时代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与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新时代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的使命与探索”这一主题很好地回应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呼唤,高度概括了教材研究者共同的理想追寻,论坛定当为新时代教材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陈云龙副主任从教材的重要性出发,肯定了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的重大意义,期望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继续因应新时代国家教材改革要求,在切实解决中小学教材实际问题、引领教科书研究方向、推动我国高质量教材建设体系中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与会者认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需从宏观与微观视角、理论与实践层面、跨学科与具体学科领域、不同国别和版本教材横向比较与纵向历史追踪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入探究。
在教科书研究范式与理论建构层面,西南大学罗生全教授基于治理理论的框架体系,分析了社会性教材的治理逻辑及实践进路。西安外国语大学金志远教授提出应构建重大主题进入课程教材的学理研究范式,实现从政策指南范式向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对教科书实践层面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教科书使用与评价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应立足学生视角、基于学生的主体需求开展教科书的分析、使用与评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胡定荣教授认为教材改革方向是由教材变学材,要厘清学生教材使用的性质功能,从理论上阐释学生教材使用对其发展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汕头大学周仕德教授则以微观视角,聚焦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非洲”主题,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学生对教科书叙写的认知理解。新加坡胡月宝教授以“教材可接受模式”为教材评价框架,探讨了教师对教材改革的接受度。
教科书研究需要加强跨文化视角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版本教材的横向比较以深化对教科书本质与属性的深层理解。香港何文胜教授对比了两岸三地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情况,反思和探讨了语文教科书在纲本、文道、单元、体系、体例、价值取向、思维训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澳门郭晓明教授分析了澳门三轨并行课程与教材传统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社会影响。日本李庆国教授以日本小学《国语》课文中的“攻击事件”为例,揭示了教科书与国家教育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德州学院赵长林教授以《物理小识》中蕴含的价值及其传播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展现了教科书的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功能。
每门学科的教材及内容知识体系都有其自身的嬗变历史,对特定学科的教材以及教材中的特定主题进行纵向历史追踪研究可鉴古通今,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代钦教授梳理了各种思潮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初中数学教科书发展,指出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在教科书中融入数学史、特别是中国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四川师范大学靳彤教授梳理并介绍了1930~1949年间国文国语教科书的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历程和基本特征,引发了对当代写作取向的课程知识开发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数字教科书这一研究领域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人民教育出版社余宏亮教授指出数字教材体系是物化形态与数字化形式的统一,是一个包含内容资源体系、载体形态体系、功能结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在内的整全性系统,同时指出数字教材建设中同样需关注“技术与教材”这对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张增田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数字教科书开发中,由于对“技术”介入和“教材”属性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带来一系列问题,应加强技术和教材研究、强化二者的对话、找准吸引并促动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等。
据悉,“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科书学术论坛”从201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作为论坛的重要发起人之一,石鸥教授向一直支持教科书论坛的专家学者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他因循时间脉络,以“开启”“聚焦”“定位”“坚守”“启程”等主题为线索细数论坛十年发展历程。未来,我们相信中国教科书事业的见证者和建设者定步履坚实,再创辉煌!本届论坛特色鲜明,体现在:一是立足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及党的二十大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愿景,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新时代如何推进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尤为必要和关键。二是主题多元,包括重大主题教育进入教科书研究、中小学统编教科书的分析与使用研究、教科书学的学科体系及话语体系构建、教科书设计思想与数字教科书发展、教科书的历史研究等,基本囊括了当前教科书研究的关键与重点、热点与焦点问题。三是会议规模宏大,参会人员包括两岸三地的教材研究专家,以及博硕研究生,充分彰显专家学者与中青年学者和学生的学术争鸣。为期两天的会议共举办10场学术盛宴,在线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近7900人次,共同见证“十年之约”。四是承上启下,论坛十年,研究者们见证了中国教科书事业的建设历程,探寻着教科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坚守着教科书研究的初心与使命,必将开启教科书研究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