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江西教育,非凡十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实践

时间:2022-12-12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编首语:

江西教育,非凡十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实践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当下,我国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

今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应邀在《教育家》杂志发表题为《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署名文章,在全面回顾十年来江西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他表示,将始终践行人民至上,做大教育资源的“蛋糕”,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教育获得感。

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实现?如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这些问题,亟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探索。在此,我们以“教育解读·江西校长面对面”为主题,呈现江西省部分学校校长的思考与实践。

以“四史”进课堂为抓手 构建课程思政大体系

朱伟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校长

南昌十中自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以来,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的问题,以党史教育及“四史”进课堂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类学科主动渗透,在课堂主阵地上传承红色基因,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史”进课堂提供了课程思政的新内涵

课程思政关键在课堂,落实在学科教学,但是“教什么”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南昌十中从学科教材校本化建设着手,围绕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以教材中蕴含的“四史”知识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将“四史”知识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作用。老师们的创造热情被激活,教材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国家发展巨大成就、抗击疫情、航空航天等热点话题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变得更鲜活、更具体、更实在。

“四史”进课堂实现了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教学内容确定后,“怎么教”就是重要的问题。南昌十中采取分批启动、逐步扩大、逐步探索的方式,实现了课程全覆盖和学科有机融合。2021年3月,学校第一批选择思政、历史、音乐、美术四个学科进行教材融合教研试验,开设了“美术作品中的党史”、“音乐作品中的党史”、《连环画里的共和国英雄》等精品课;2021年9月,第二批增加语文、地理两个学科,推出了“巾帼不让须眉——《党费》、《荷花淀》小说联读”、“从地理视角看长津湖战役”等示范课;2022年3月第三批增加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所有学科,结合党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进行学科素养教育,推出了“模拟长征过雪山草地进行体能锻炼”、“从双碳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示范课。初步统计,一年半来,南昌十中各学科推出“四史”进课堂研讨课60多节,2021年12月,学校承担了南昌市课程思政研讨会,向全市推出12节展示课,课程思政成果辐射全市。

“四史”进课堂使提高了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

学校开展“四史”进课堂工作以来,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跨学科联合教研、教学资源共享成为自觉,对“四史”知识的学习也成为教师的自觉,很好地解决了“谁来教”的问题。在跨学科听课评课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观念深入人心,备课时主动加入“四史”元素。基于“四史”进课堂的教研成为热门。学校申报的《高中思政课时政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以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课题被确立为江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四史进课堂”的高中德育实践范式研究》被确立为南昌市“十四五”规划重点招标课题,还有一大批课程思政课例获得省市级奖励。

南昌十中将进一步守好课堂主阵地,用好“四史”资源,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并成为教学的自觉,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打造创新教育特色 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邓锦善 江西省吉水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吉水中学聚焦“政治领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效、爱心暖校”这一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以特色教育,筑牢强校之基

创新教育蓬勃发展。历经五年的发展,吉水中学创新教育工作,形成了“以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为立足点、科普教育为基础,机器人编程、3D打印、知识产权、生涯规划、创业设计教育融合发展”的工作体系。师生成果多点突破,全面开花,获得学生成果1800多项,教师成果300多项,学校荣誉10余项。学校综合创新教育工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平台、《江西教育》等媒体报道60多次, 2020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学校,为县域高中“打造创新教育特色 助推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吉中方案。

生涯规划走在前列。“三新”高考改革落地后,学校以学生需求、学校发展为导向,顺势而为,成立了吉水中学生涯规划指导中心,为2021和2022级高一新生推行走班上课打下了坚实基础。2022年1月,学校被评为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省级示范校。

智慧校园引领未来。吉水中学领导班子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根据省教育厅智慧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及要求,聚焦智慧课堂、智慧教研、智慧空课、智慧阅卷与个测、智慧生涯指导、智慧门禁与监控、智慧生活、智慧办公与校务、智慧网络管理等九大校园生态,实现了学习、生活、办公、安全、管理一体推进的智慧校园发展模式。《打造全方位智慧校园教育生态圈》案例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名单,为江西省唯一上榜的学校。

以社团活动,激发创新之力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现有学生社团38个(创新教育类社团13个),教师社团8个。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综合创新教育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之力。

以招飞工作,凝聚发展之势

吉水中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认真做好招飞工作。从2013年至今,学校为飞行院校输送了12名飞行员,荣获“空军招飞优秀生源基地”称号。黄辉录取清华大学,招飞工作实现了由空飞到海飞的突破,由军事院校到名校的突破。

教育强校,教育兴邦。立足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吉水中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创新教育、特色发展为抓手,锚定一流目标,保持一流状态,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市内著名、省内知名、国内有名、面向世界”的办学愿景。

看见孩子 看见成长

谢莹尔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第二小学校长

我从事小学教育30余年了,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质量”,教育的质量。什么才是高质量的教育?有一个理念也一直在支持着我的教育实践,那就是,看见孩子。教育无论怎么变,都不能离开一个关键点——教育者得“看见孩子”。

从2006年9月开启教育变革,广昌县第二小学历经十年的书香教育、两年的贤爱教育,到2019年开始探索的“成长教育”,从而逐步打造出了一个备受社会认可的“成长教育”品牌——“为了一切生命的美好生长”。

我们将“成长教育”的核心价值定义为:“让生命个体主动发起,以突破现有、突破局部为导向,持续生长的教育。”。

什么是“主动发起”?就是持续激发唤醒,帮助孩子养成自主自立的成长习惯;

什么是“持续生长”?就是不断点亮夯实,陪伴孩子不断突破自我的生长能力;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成长需要土壤!由此,我们注入了“自然、包容”的“成长家”学校文化理念,大家一起来建设学生、老师、家长共同成长的生态学校。

比如:我们把“每天进步一点点”为校训,营建“有爱、有梦、有力量”朴实校风;追求“有识、有法、有温度”的扎实教风,打造“有乐、有律、有伙伴”成长学风;我们还从“真、善、美、诚、礼、乐”六个支点落地,达成“立心立身立行,成长成人成才”的全面育人目标等等,形成了一个“融花园、学园、乐园、成长体验——三园一体中心”。

俗话说:纲举目张,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得以展开六大实践体系建设:深耕成长“家”文化,巧构成长启梦课程,灵绘成长共生课堂,情铸成长“六美”教师,共育成长“六艺”少年,融引成长智慧家长。

以我校“成长课堂”为例,她把单向的宣讲,转化为师生协作,教师把控课堂的“习惯使然”在课堂被改变,敢于表达、勇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合作学习小伙伴真正成为了课堂主角,实现从感官的感受经历到心灵路程的亲历,在质疑和体验中实现共生。

看见孩子,继而看见成长,让每一个生命美好生长,是我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深刻的理解和将为之奋斗终身的教育实践。

“体教融合”四步做大教育资源的“蛋糕”

刘升宁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一小学校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南康区第一小学一直在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努力实现“体教合一,身心共健”的目标。

作为一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南康区第一小学能在省、市、区各级体育竞赛中脱颖而出,频频夺冠,得益于我们持续做大教育资源“蛋糕”。

第一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要让全体学生更快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关键在于有一支数量足、专业水平高的体育教师队伍。师资不足怎么办?我们就盘活已有师资。我们鼓励数学、英语老师带双班、带多班,增加专职体育老师数量;让专职体育老师与兼职体育老师结对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鼓励老师学游泳、练游泳,储备游泳教练。

另一方面,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足球、网球、乒乓球等方面的专业教练来补充短板。甚至,我们采取与公司共享乒乓球、围棋、游泳教练的办法,千方百计积累师资力量。为激发教师活力,学校通过评选校级“伯乐教师”、推荐“区优秀教师”等方式,树立体育教师的榜样;制订体育带队教师奖励办法,鼓励体育教师多带课后服务社团,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

第二步:场地融合,拓展运动空间。

我们学校的现状是人多地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的同时,尝试借鸡下蛋。经过协商,为学校免费争取了一大批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健美操、啦啦操、体操等训练场地。

第三步:课程融合,深化体育教学。

首先是向课堂要质量。在鼓励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重视

运动项目建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一年级开设了拍皮球、跳绳项目,二年级踢毽子,三年级篮球,四年级足球,五年级搏击操,六年级田径加乒乓球。

目前,学校开设了28个体育社团,包含网球、体能、田径、篮球、健美操、体操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第四步:赛事融合,乐享运动幸福。

“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是我校的一大特点。我们在定期举办校园足球班级联赛、校园篮球班级联赛的同时积极争取承办区级体育赛事,承办体育课堂教学竞赛,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从比赛中总结经验,不断从比赛中发现问题,不断选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2021年、2022年,我校师生在田径运动会上的精彩表现视频,被“云上南康”、“江西教育”等媒体选用展播;

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体教融合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我校以“双减”为契机,将健体与学习视为一个人的两翼,让运动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把孩子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实现身心共同健康。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京洪 江西省宜春市实验小学书记、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宜春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是江西省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小学,一直以来在宜春中心城区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如何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我有三点体会。

要做一个有赤诚情怀的校长

校长不仅要有长远的目光,更要拥有赤诚的情怀。我爱教育、爱师生、爱学校,我把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发展作为最大的工作目标。我的教育情怀可以用两个“一切”来概括。

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在我的带动下,宜春市实验小学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长远发展,自主开发了许多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读本:《诗词百花园》《博览群书小练笔》《我是小小实践家》《宜学课堂学习本》……这些读本的使用让实小学子从小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未来有更强的竞争力!

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实小是一所百年老校,至今已有104年历史,老旧的校区使学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018年实验小学迎来了发展机遇——原址改扩建,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积极面对,主动争取多方支持。五年来,学校班子几乎没有好好歇过寒暑假、双休日,老师们在一边校建、一边上课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勇争第一的决心!

要建一所有文化内涵的学校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借改扩建契机,我将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了梳理、提炼,建立了以“宜如春、实日新”为核心理念的“宜实教育”品牌,以创办适宜师生发展的好教育为学校愿景,着力构建宜然管理、宜心德育、宜生课程等十大品牌体系。围绕宜实教育我们建设了红色、古色、绿色三色校园文化,将学校百年历史和书香校园相融合,让学生在内涵深厚的文化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要创一套有自我驱动的制度

实小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有一套能产生内驱动力的机制。实小师资老龄化严重,如何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评选校级名师,上名师课堂,让每一位教师动起来。我们还制定《年级考核办法》和《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将其纳入绩效和职称评聘,这些办法实施后出现了罕见的现象:老师主动申请增加课时、主动申报学校岗位。

初心如磐,共克时艰,作为一名校长,我们必须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国家民族之脊梁、未来之希望。

【编后语】:江西教育的发展呼唤探索精神

江西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西教育已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

十年来,教育系统围绕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所作出的一系列工作,其本身就是一个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宏伟课题。他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不断地践行和探索,是中国教育谋篇未来的一步大棋,

如今,中国教育已经开启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如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院储朝晖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一文中所说:这将是一个“与社会同步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她不存在永远的确定目标,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让所有人得到充分、自由、个性化的发展,这应当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

今天,我们以“解读教育:江西校长面对面”为主题,呈现江西的实践探索,亦是助力江西教育、呼唤探索精神的开始。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