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
滚动新闻:

“专递课堂”为乡村孩子“速递”优质教育

时间:2023-03-31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贵州省遵义市“三个课堂”应用展示实践活动(汇川专场)近期在遵义航天小学(以下简称遵义航小)开展。本次活动运用“三个课堂”录直播技术,以“1+2 、1+3”模式实现音乐、英语、美术三个学科同步授课。

遵义市教体局干部张艳梅,汇川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区人民政府督学杨杰以及遵义市各县(区、市)相关负责人、学科教师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鸿合HiteVision提供技术支持。

活动由教学展示及“三个课堂”交流研讨两部分组成。在展示部分,沙湾镇沙湾小学教师向静,遵义航小教师瞿媛媛、胡蕾分别呈现了音乐、英语和美术学科的“专递课堂”。在向静带来的《凤阳花鼓》课堂上,沙湾小学与混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以音乐的形式展开交流互动,用美妙的音符搭建起“专递”之桥,为两个学校的学生带来了温暖与快乐。

瞿媛媛的课堂实现了异地多校授课,遵义航小、沙湾镇小学、泗渡镇小学三校学生同上一节英语课《Where are you from?》,实现了教育的城镇齐步、资源共享。

在胡蕾创建的《手指印画》课堂上,混子小学和观坝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一起上课并进行了交流互动,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于乐中获,一起享受了一场难忘的“专递美术之旅”。

交流研讨环节在遵义航小多功能报告厅进行,各学科教师代表分享了学科研究组对“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充分肯定了“三个课堂”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向静、瞿媛媛、胡蕾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以及课后反思三个维度分享感受,就如何在异地多班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发表观点。参课学生代表也分享了各自的感受,他们表示非常喜欢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与异地同学一起上课、交朋友非常开心。

农村师资匮乏一直是乡村教育的痛点,对于乡村孩子而言,上一堂正规的美术课都是一种奢望。技术的发展弥合了资源匮乏的鸿沟,现在的乡村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还能与异地同学一起体验艺术之美,技术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学生的教育差距。

观坝小学教师杨峰的“专递课堂”,在解决农村薄弱学科教学中就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解决了农村学校学科匮乏、教师专业能力薄弱的问题,兼职老师可以在主讲老师的帮助下,积极有效地调动课堂氛围,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享受学习。

“专递课堂”助教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泗渡小学教师叶维霞表示,助教是“专递课堂”成效保障的重要环节,既是观察者,也是辅助教学者,期专业化训练十分重要,因此须加强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效果;沙湾镇混子小学助教张桦表示,通过“专递课堂”明确了助教老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做好主讲教师的有力帮手;助教老师们的观点引发了全场对双师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

混子小学教师唐美章表示,专递课堂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同步,以优质校带薄弱校,满足乡镇学校的实际需求,让乡镇的学生和优秀老师实现在线授课。辅助老师和线上教师互相合作,打破空间界限,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活动中,汇川区教体局信息中心主任王明锌对汇川区“三个课堂”工作安排进行了介绍,对鸿合专递课堂录播设备的硬件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介绍了汇川区专递课堂设备的配置情况,保障“三个课堂”的顺利推进,完善了各学校、教师的培训机制。此外,王明锌还介绍了《汇川区推进中小学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对“三个课堂”应用实施进行了细致全面地规划,分阶段、分步骤部署“三个课堂”建设,以“城拖乡、城拖村、乡拖村”的方式,推动全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教体局干部张艳梅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三个课堂”要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选择合适的“专递形式”。助教教师应与主讲教师多交流沟通,在课前熟知主讲教师教学设计以及教学重难点、知识点,在课中以“先学者”“传话筒”身份配合主讲教师完成授课,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学习。只有教师学懂了、弄通了,才能将知识以更加合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要选择适宜的授课模式。主讲教师要根据乡镇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生共性与个性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兴趣”为导向,选择灵活适宜的教学活动与授课模式。让学生们在不同阶段体验不一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沉浸在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次汇川区“三个课堂”应用实践“专递课堂”展示活动”,标志着遵义市“三个课堂”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为“专递课堂”的持续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遵义市还将在红花岗、播州区、新蒲新区、习水县等地区陆续开展“专递课堂”展示活动,为解决乡村教师匮乏等问题不懈努力。为本次“专递课堂”提供技术支持的鸿合科技植根中国教育信息化三十余载,其产品鸿合HiteVisione致力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其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为遵义市“专递课堂”的开展贡献力量。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版权所有: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