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双向赋能

时间:2023-06-13作者:邓树生 易水发 莫嗣彦 宋艳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教育部等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也提出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让“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发挥“1+1>2”的整体效用。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困境,双向赋能,强化育人主体、细化育人过程、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成效,在着力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机制和育人全过程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创了新道路。

坚持制度托底,优化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新形势下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始终保持方向上的一致、行动上的协调、途径上的畅通,紧紧抓住“钢”这一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一体贯通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树立“大党建•大思政”理念,着力构建党委集中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系统集成,具有不同特色的协同育人工作新格局和工作机制。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学工、团委、教务、人事、财务、后勤、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和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各二级学院主打推进,认真梳理协同育人路径及方法,制定切实有效的“大思政课”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合作责任,通过合理岗位设置、人才配置、资金支持等资源配置作用,从不同方向、途径、多角度精准把控系统育人融合点,带动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学科教学同频共振,形成一体贯通的高效“大思政”工作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思政教育与学生党建工作互通互联新机制。从破解不同主体囿于各自立场而形成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条块分割”以及关注常态化中的“断点”和“堵点”出发。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校宣传部和教务处抓总、二级学院推进、学工参与,教师支撑,形成从学校大脑中枢传递到教师神经末梢的畅通联动机制。思政课教师在加强对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以学生党建工作为引领,特别是引导学生党员在思想、组织纪律、规矩意识、学习中发挥先锋模范以及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头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实效。学工、团委等部门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也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在群体中的指挥棒效应。党政人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或一线兼职辅导员,增强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性,同时选拔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到学校党政部门、二级学院党总支等进行顶岗见习或理论指导,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通过建立互通互联工作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达到了“大思政”双向赋能目标。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面对党务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量大,项目繁多,任务分散,又难以量化评价,且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或参考模板借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效果纳入考核评价机制,包括年终述职、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干部选拔、绩效考核等重要指标,在实践育人中突出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特色教师和党员主导作用,在推进考核培养中优先推荐、重点培育,形成“人人可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参与者”的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创新理念,确保协同育人同向同行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坚持“大思政+党建”同向同行新理念,明确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也是树立大局意识的重要内涵。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校协同育人创新理念,才能凸显教育价值和育人方向。

一是确立协同育人工作目标。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摒弃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各守责任田”局面,“跳出党建看思政,思政看党建”,科学合理制定立德树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从顶层设计绘好了“路线图”、制定了“任务书”以及可考核又可量化的工作目标。协同育人达到了行动上的一致,开启了协同育人工作目标新局面。近5年来学校教师获教学能力竞赛国家级5项、省部级143项,科研课题市厅级以上立项就达184项以上,充分体现了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二是构建协同育人工作内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内容上充分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百年党史的历史传统、百年之大变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三全育人”跨学科思政融合、思想政治课典型“金课”等,着力打造理实一致、横纵贯通的“党建+思政”双育人内容体系,达到了思政教育与学生党建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共同引领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是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大思政”格局。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依托党委组织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各职能部门等党建和行政工作前沿阵地,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建设“主战场”以及教师队伍“主力军”三个关键节点,打通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最后一公里”,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不断催化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通过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中关村智酷挑战杯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领航计划等活动,形成人人愿为、时时能为、处处可为的“大思政”格局。仅2020~22年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国家级23项、省部级412项以上,彰显了“大思政”格局成效。

四是拓展协同布局,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作为努力协同大中小学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与中小学有效对接,建立支部互鉴、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分层分类,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积极参与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讲座,地方党政负责同志联系学校开展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讲座相结合,拓展了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总体布局。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三十五中、高新小学、位子渌小学、南湖小学、天桃实验小学、桂雅路小学等20多所学校20000多名学生开展了以龙狮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坚持科技加持,增强协同育人智慧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方面创发了自身特色。

一是善于依托和运用“互联网+”模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方面赋予智能化和时代化,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打破协同育人“藩篱”。在各主体间打造协同育人目标链、标准链和生态链,精准投放到学生移动终端,让“党建+思政”双育人插上“互联网技术+”翅膀。通过强化“互联网+”思想引领和智慧课堂,充分发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网络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放系统以及“学习强国”等平台优势,鼓励师生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积极利用大学生在线、易班等,研发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展“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从而达到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目的。

二是拓展了协同育人“活载体”。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创设网络化思政课堂、建立“课程思政文化资源数据库”、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网上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思政教育“红色第二课堂”等,以优质网络载体教育涵养源头活水。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运用,利用互联网这一时代感更强新媒体构建“党建+信息化平台”,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网上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务智慧系统等平台的正向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党建信息、服务、办事“一键通”,智造学院教工党支部和智信学院教工党支部先后获国家级样板基层党组织尤显协同育人成效。

三是搭建学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总平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管理部门通过着力构建打造网络育人“微阵地”。依托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传播圈层,推进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效衔接,提高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供给侧水平,达到“课内课外全覆盖、网上网下深融合”的育人实效。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邓树生 易水发 莫嗣彦 宋艳)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