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时间:2023-08-18作者:黄硕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近日,“东湖算力与大数据创新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其间召开湖北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发展分论坛,院士专家、企业家、行业组织齐聚一堂,共商数智人才培养议题。参与嘉宾形成共识,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数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湖北乘“数”而上、强基提能,着力推进数智人才培养工程,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坚实的“人才底座”。会上,武汉大学教授黄传河、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秦磊华、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熊盛武、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蒋兴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陈云亮与华为计算产品线鲲鹏生态发展部副部长崔玫芳共同签署了加快推进湖北省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建设倡议书。据悉,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华中地区科教高地、武汉超算中心和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优势,助推湖北省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湖北省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是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区,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地理中心和网络中心,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湖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王强表示:“湖北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举措,全省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高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模式。”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湖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王强

 

目前,华为已在湖北落地五所“智能基座”、五所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与10家头部高校联合培养了超过3万多名学生,繁荣的湖北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在形成。王强说:“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继续深化与华为等科技型企业的合作,使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科技前沿领域和被卡脖子的战略核心产业里,跨界创新人才队伍和未来领军人才储备严重匮乏,像华为这样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企业越来越多,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表示,“新工科教育要随着产业的业态一起改变,研究型大学要加快成为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深入实施科教融合战略,实现高水平、高效能的科教协同。”

对于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张华桦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人才的梯次化建设成为行业、产业深入数字化改革、提升数字化活力、强化数字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也迫切需要更多科研人才加入自主研发的队伍来。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张华桦

 

当下,算力已经成为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生产力,成为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当下,高性能计算机及相关人才培养成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课题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杜博介绍,在超算领域国家实施了东数西算战略和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体系,“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武汉各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探索培养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领域杰出人才的现实路径”。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杜博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的调研显示,相较于IT(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紧缺问题更为明显,约41%的岗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人”现象。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发展处处长程宇认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要从要素配置的视角配置人才资源,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发展处处长程宇

 

华为计算产品线HPC产业生态发展总监李冬冬表示:“通过科教融合,华为天元求解器性能提升了25%,算法能力提升了42%。”华为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成立了专业硕士试点班,构建学科交叉、本硕一体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2021年,华为还发布了众智计划,将“鲲鹏”“昇腾”的生态需求以任务的形式向高校发布,通过工程项目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华为昇思MindSpore技术总监徐传飞看来,校企合作科研创新将加速AI人才培养。

“现在的学习模型规模越来越大,参数呈现十亿甚至万亿级增长,小团队、小机构不可能有这种算力。”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熊盛武表示,对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机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自己拿一台小笔记本做测试,是做不出大成果的”。他认为,各方将互补性资源予以共享、整合,形成产学研合力,将有助于高校科研事业的开展以及产业的发展。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熊盛武

 

武汉理工大学开设“AI+X”微专业,基于 “鲲鹏”“昇腾”等平台,面向产业需求培养人才。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创建计算产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生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家国情怀及科学素养为先导,培养具备更强适应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依托卓越华为ICT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深度学习课程虚拟教研室共建产教研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平台,支撑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专业领域或专业技能,实现复合型发展,更好匹配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熊盛武说:“换句话而言,微专业不是简单的课程教育,而是真正的产教融合、学科交叉,是为了培养产业‘用得上’的人才。”

此外,武汉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副教授余发江、武汉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姜良存、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科学家张勇就如何开展科教融合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心得。分享环节结束后,多位嘉宾展开热烈讨论,就如何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议题,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武汉大学教授黄传河认为,培养的对象不仅针对学生,还应包括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得有蓝才有青,这是相辅相成的”。黄传河还建议,大学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创新思维引领培养体系的建设,知识传授是起点而非终点。二是要用新的手段培养未来的人才,特别是颠覆性思想、颠覆性做法。三是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

在熊盛武看来,部分高校教师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还是停留在知识融合的阶段,尚未在思想层面认可融合的理念。他建议,企业可以在师资培养方面有更大作为,比如吸纳优秀的教师到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将有力支撑其日后的科研和教学。蒋兴鹏对此表达了认同:“未来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会更加密切,企业的专家到高校,高校的教师也走进企业,将开创另一片天地,为国家和人类发展做出有开创性的成果。”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科学家张勇则认为:“高校的小团队往往能在专业领域取得突破,企业的大团队更多地擅长于场景应用,这是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相互成就之所在。”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余辉表示:“落到个人层面就会发现,科研其实很枯燥,每个重大突破和成果,都是数十年的坚持与努力。我们要在冷板凳上坐10年、20年、30年,也许一辈子都没能取得相突破,但我们的成果会留给下一代,他们继续去尝试和突破。这里面有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坚守。”

“湖北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计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产学研用’各方的通力协作。”华为公司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企业BG总裁汪涛表示,华为将持续创新,打造领先的人工智能算力平台,为数智中国提供坚实的底座,加速千行万业走向智能化。据了解,除前面共同签署加快推进湖北省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建设倡议书的五所高校外,华为公司还与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10余所本地高校完成了多个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的合作。未来3年,人才计划将延伸到50多所湖北的高校,培养10万高校计算人才,为湖北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湖北:打造坚实“人才底座”,助力数智中国建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数字经济加速向纵深发展。强化数智人才队伍建设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湖北省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激发数智人才潜能,强化数字经济的人才支撑,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驱动力。

(作者:黄硕)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