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积极探索教学教研新模式。然而部分数字化教研实践易陷入应用操作复杂、人员难以协调、缺乏过程记录的困境,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学校数字化转型应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构建适用、有效、可延伸、可衡量的教研机制,以数字技术创新教研方式,拓宽教研内涵,实现课堂提质。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新城一小”)自2016年建校以来,在智慧教育领域深入探索实践,2023年被认定为“省级智慧教育标杆校”。响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学校针对教师人数多、跨学科研训频次高等特点,将数字化运用在校本教研中,形成了新型混合式教研模式,建立起高效便捷的教师备授课过程,整体提高教学水平,有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设计混合式教研机制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学校以智能教室、创客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基础,打造新城一小智慧教育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集体备课机制。按照“备课组主导、学科课题引领、节点性反馈”的原则,细化“线下共识目标—线上研讨教案—线下集体研讨—优质资源上传”四个集备阶段,逐步形成“规模实施、智慧聚合”的混合式集体备课生态。
其中,各学科组教研负责人依据每学期初制定的集备计划以及参备教师达成共识的教学提纲,由主备人定期编写上传初版教案,组织开展多人线上研讨。通过希沃白板平台,全体教师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可实现教案反馈在线批注、教案内容协作修改、视频研讨内容自动记录,便于发表见解、发挥智慧,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环节,共创优质教案,让教研工作“看得见、有产出”。
建立共享共建的校本资源库
为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学校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导学案、教学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源的共享。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与智慧,更新备课内容,上传至校本资源库,供教师自主深入学习,个性化修改完善,形成个案。同时,学校教师通过面向全国的希沃白板课件库,可以获得来自各地名校不同学科的优秀课件、教案、试题及案例,结合教学实际所需,自行下载、优化教学资源,汲取各家所长。基于此,新城一小教师在思考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了备课效率。
完善科学立体的评价体系
用好大数据,赋能教师精准教研。为改变传统教研以观察和主观打分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学校将数据评价贯穿到集体备课的每一环节,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备课组长通过希沃白板平台的“数据看板”功能,即可获知教研数据的动态分析和即时反馈,以集体备课频率、评论研讨次数、听评课次数、教师备课时长、上传课件数等可量化的数据指标,对教师教学、研讨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此外,该体系还可以及时跟进教研进度,帮助备课组优化集备节奏、发现教研薄弱项,以此辅助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策略,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从“经验输出”的单向指导转变为“智慧共享”的多端互动教研,结合数字化技术的教研模式促成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在新城一小,师生互动、流畅高效的智慧课堂已成为常态,集体备课共同打磨的优质教学内容,使教师教学更加生动。在教研过程中,教师得以提前预设抢答、投票、实时提问等互动教学环节;在课堂中,教师则能够利用希沃白板的互动功能,沉淀学生学情数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现针对性教学,完成“教研—教学—反思”闭环,反哺专业成长。
基于混合式教研的实践与探索,新城一小实现了跨时空联合研讨、课堂数据实时反馈,以技术支撑促进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在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数字化优势,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
作者: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 蓝聚林
来源|《教育家》2023年12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