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智”引未来,让教育更有AI——专访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聂小林

时间:2024-04-25作者:任芷君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人工智能将会深刻地影响教育的未来和未来的教育。”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认为,“身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时代,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而‘人工智能+教育’则是助推教育变革的关键路径。”

“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是科大讯飞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深耕智慧教育领域20年。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因材施教成就梦想”理念指导下,通过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将孔子在2000多年前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服务亿万师生成长。

AI赋能,实施规模化因材施教

“教育这条道路并不好走,但科大讯飞仍选择将教育作为重要业务方向,其原因在于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朝着人工智能的趋势发展。”聂小林坚信,“要适应未来人工智能型社会,教育就一定要和人工智能相结合。”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先贤、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发挥其天生的特长,给予合适的教育。然而在传统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只能提供有限范围的个性化教育。“面对这一难题,科大讯飞交出了自己‘AI的答卷’: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的核心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性创新,从而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教育梦想。”

科大讯飞规模化因材施教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技术是基础。科大讯飞在过程化学情采集、智能评价、学习路径规划、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这5个关键环节都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并规模化应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场景当中。其次,教育变革创新是系统性工程。科大讯飞整合技术、资源、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用“一盘棋”的实践思路整体推进,聚焦基于数字资源的教学、基于智能终端的互动式教学等六大实践场景,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用了6年的时间去做‘减负’。不单纯是减轻作业负担,还在探索怎样在‘减负’的同时让学生更高质量的学习。”聂小林介绍道,为此科大讯飞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通过采集每一次考试、每一份作业反馈的信息,分析形成学生个人学情画像,快速找到学生的知识盲区和薄弱项,基本上做到每个人不一样。同时对学生学情进行自动分层,智能推荐、科学匹配分层作业,真正把学生从重复无效训练里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五育并举”。

因材施教很难,实施规模化的因材施教更加具有挑战性。基于科大讯飞智能终端的互动式教学,老师可以和学生开展更大规模、更高频次、更多形式的互动。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互动反馈实时了解学情,并动态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角。

当前,因材施教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已取得了良好成效。以安徽省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为例,科大讯飞依靠人工智能精准减负,已使孩子的单知识点练习量降低50%,解决了教育的“既要也要”问题——既要减负,学生成绩还要提高;既要老师在课后3:30或者4:30下班、6:00就能回家,又要有长期的职业幸福。通过人工智能过程性评价,将无效、低效训练去掉,使得没有考试照样可以较为精准地分析教学进展,分析孩子的兴趣特长和薄弱点。

AI共享,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标准日益提高。”聂小林介绍道,“科大讯飞一直致力于在区域范围内提供‘优质均衡’‘提质增效’‘全面发展’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以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这一教育难题,促进教育公平。”

2012年,教育部提出“三个课堂”项目,即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助力乡村学校开好、开足课程。然而受制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域偏远等因素,很多乡村学校的课程不像城市学校那样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甚至还面临开不出课的困境。针对此种情况,科大讯飞智慧课堂的“备授课系统”“学情分析”等与合作伙伴的“音视频技术”相结合,使近端和远端的学习能够实时同步,让精准教能够跨越距离,不仅解决了“开齐课”“开足课”的问题,还能解决“开好课”的问题,为“三个课堂”的推广搭桥铺路。

如何打通教育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给偏远地区的孩子?这是科大讯飞始终关注的教育难题。历经多番探索,科大讯飞选择通过智慧课堂、智慧教研等形式,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助力教学、共享教研资源,帮助乡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乡村学生打开一扇窗。安徽省金寨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库区县,留守儿童多、缺师少教、教师队伍培养困难。在成为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县后,“在线课堂+智慧课堂”模式的推广开始将优质资源带到农村学生的身边,他们可以通过智慧教育平台,与市区的教师和学生及时互动,高效参与课堂。在教师发展方面,乡村教师提供了与市区名师“面对面”交流教学方法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目前金寨县已实现了基础配置均衡与师资均衡。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连接,是教育方面最关键的东西。技术要深入教育教学,就要先带动教师们的进步和成长。”聂小林补充道,鉴于乡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智能技术的相关训练,科大讯飞在教师培训、精准管理、科学评价等方面彰显了独特的智慧,力求“将智能技术推广到教育一线”。比如针对教师培训和教学脱节的现实痛点,科大讯飞与区域合作,建立智慧教育研究院,集学校、教师、培训、展示、研究于一体,利用大数据开展“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同时开发教研平台,实现教师研、训、学、管、测一体化,解决了传统教师培训开课难、考核难、验证难的问题,全方位地为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

有AI更有爱,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科大讯飞智慧教育有个重要的理念“发现你、成就你”。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聂小林对此深有体会:“AI助力教育,不仅要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还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用AI发现孩子、用AI成就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迸发出生命的光彩和未来无限的可能!”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我国中小学全面实施课后延时服务,这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的艺术、科技等素质类课程教师缺乏,在推进五育并举上存在困难。对此聂小林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全国科学课的老师大概只有20%的人有理工科背景,大批老师都‘教非所学’。许多科学知识,没有相关背景的老师自己都不甚了解,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呢?”

2021年,科大讯飞推出了“平台+课程+服务”课后服务解决方案。2022年,新发布的课后服务解决方案2.0扩充了素质教育资源,包括提供精品体系化课程资源与配套的智能化备授课工具。为缓解课后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素质类课程师资短缺的问题,课后服务解决方案2.0通过提供校外专业师资、入校线下教学,以及线上教师授课、线下教师看堂两种方式增加师资供给。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解决方案2.0与科研院所、行业专家、民族企业和生态伙伴等进行课程开发。

“同学们,你们知道手指在体育锻炼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吗?”伴随着屏幕前AI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一堂生动有趣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特色课程展示课正在安徽省芜湖市澛港小学开讲。作为一所城郊接合部学校,澛港小学以往在课后服务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课程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难题。自从成为智慧学校建设试点校后,澛港小学搭载“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的奇思妙问课堂,在AI虚拟助教的辅助下,教师们能迅速构建起学生想提问、敢提问的趣味课堂空间,快捷高效完成各类素质课程的备授课全过程,真正助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的体育老师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都是兼职老师。孩子们的运动量不足,也容易产生运动安全问题。”聂小林介绍道,聚焦于这些“痛点”,科大讯飞发布了智慧体育解决方案。拥有物联网技术和运动形态视觉技术合作伙伴与科大讯飞的智慧体育综合管理和评价平台相融合,实现课堂运动监测、课堂运动报告、协助科学选科。一个体育老师能够为班上每个孩子定制不一样的运动提升方案。目前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在合肥、武汉、芜湖等地都已开始进行规模化的应用。

“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不断攀升,但中小学心理老师配比大约在1:5000,严重不足。”科大讯飞发布的智慧心育解决方案,通过搭建“预防、预警、干预”体系,希望帮助学校实现系统性地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发生。聂小林举了一个例子,减压星球是智慧心育的重要产品,它能将10亿条心理数据、550万条心理评估数据、100万通脱敏心理对话案例以及40万的期刊文献中的有效环节,拆解成对话步骤,通过类人自由对话式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心理压力,并对心理风险进行预警。

追随智慧的脚步,探索未来教育新生态。凭借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赛道上,已经“先飞一程”。“放眼未来,融合人工智能与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大讯飞将不断深化创新改革,力争飞得更高、更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增添助力!”聂小林满怀希望地说。

 

文_任芷君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