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家》杂志社开辟“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专栏,并开展线上线下系列活动,邀请“好校长”分享他们在办学治校、教育实践与观察中的独到思想和理念,共促校长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建设一所好学校要具备哪些要素?你会怎样描绘心目中的好学校?本期“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系列主题讨论,邀请“好校长”们从改革创新、思想引领等角度,分享校长眼中的好学校。
2024年,《教育家》杂志社开辟“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专栏,并开展线上线下系列活动,邀请“好校长”分享他们在办学治校、教育实践与观察中的独到思想和理念,共促校长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建设一所好学校要具备哪些要素?你会怎样描绘心目中的好学校?本期“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系列主题讨论,邀请“好校长”们从改革创新、思想引领等角度,分享校长眼中的好学校。
上一篇: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引领发展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