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才”源广进 “职”为有你

时间:2024-05-15作者:温学延 吴旺来源:

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体现“类型教育”特质的关键主体。近年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抢抓职业教育发展“黄金期”和人才政策“红利期”,主动发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提速增质,高层次人才培育工作走在全市市属高职院校前列,为学校“双高”建设和创建全国最友好大学提供了有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撑,也为赣州“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了“赣职人才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高位推动“保定力”。学校党委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资源作为谋划学校长远发展的宝贵资源,奋力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这几年,在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把学习传达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列为“优先议题”,组织专题学习多达20余次,召开10余次全校高层次人才专题工作部署推进会,常态化研究出台高层次人才政策,系统推进学校高层次人才工作。校党委书记领衔主动上门招引高层次人才,“一把手”亲自抓、带头引,先后赴重庆、四川等高校参加省高层次人才对接招聘会,宣传推广学校引才政策。2023年5月,多次带队赴武汉与博士人才“一对一”洽谈,并成功引进学校第一位博士人才,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零”的突破。2023年11月,学校党政审时度势,制定出台面向社会长期公开招聘60名博士研究生的重大决策,开启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赣职速度”,仅半年就收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应聘简历近110份,成功引进博士17名、教授1名、研究员1名,充分释放了人才政策效能。建立健全多维度识才辨才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入职前,校党委书记、校长做到“逢进必谈”,完善《赣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改革推进以二级学院(部)等教学部门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为主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共同服务、齐抓共管的专业化、整体性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体系。

搭建科研平台,创新转化“强实力”。2024年2月,学校做出“三步并作一步跑”,建设全国最友好大学新的办学思路,是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决策部署。“三步并作一步跑”既是争先争机的“时间战”,更是依托各类人才“带动跑”抢抓机遇、赢得主动的“人才战”,打好“人才战”,建好科研平台“阵地”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加大项目经费投入,“量体裁衣”定制个性化平台建设方案,投入近400万元,以清华大学博士领办的动物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已正式运行,标志着学校首个博士科研团队实验室正式建成,极大带动了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工程学院紧跟人工智能应用热点前沿,结合学校农科特色,博士领衔跨学科、交叉融合组建科研团队,制定“智慧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方案,目前已进入项目实质性论证阶段。现代农林学院立足赣南区域农业产业,由博士和研究员牵头,与赣州市农业农村局、赣州市农科所合力开展“校地调研”,正式启动建设赣南水稻、玉米科研平台。学校始终坚持“科研搭台、人才唱戏”,高层次人才赋能建设发展的创新之路。

推进深赣合作,加速融湾“借外力”。学校抓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深度合作办学帮扶的契机,在加快职业教育深度“融湾”的同时,不断推进高层次人才“学湾”。深信院选聘赴校任职的管理团队均为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管理团队的水平不仅代表学校学术水平, 更从顶层设计上抬高了高层次人才建设培育的新视野、新格局。坚持“送出去+请进来”人才培养提高模式,加快打造高层次人才融湾对接平台,选派2名博士赴深信院参加业务能力提升培训,邀请深信院教授、研究员共7人次进校面向全体高层次人才开展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系列报告讲座,充分利用“湾区”人才聚集的优势,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驱动作用,实现“湾区+老区”高层次人才相互嵌入、相互依托、互为支撑,“双校”协同共振、共同塑造高层次人才内涵发展新动力。

办实“关键小事”,友好服务“添吸力”。创建全国最友好大学,首先是对人才的尊重和友好。学校秉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高层人才“关键小事”就是助力事业高质量发展“头等大事”的理念,倾心尽力化解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让高层次人才“轻装上阵”干事创业。学校专门成立博士(高层次)人才环境优化工作小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形式,学校全体班子成员与高层次人才“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座谈,构建校领导带头服务、职能部门重点服务、责任人专门服务的“三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全链条优化高层次人才生态,学校主动对接市人才、人社、教育、医疗、住房等部门,从人才认定、上编聘岗、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就医等“一揽子”事项上,以最优资源、最大诚意、最友好态度办实办好高层次人才关心牵挂的点滴小事,把工作真正做到高层次人才心坎上,全力打造最友好“高层次人才生态圈”,助力学校职教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作者:温学延 吴旺)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