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跨界与创新:《美育通识课》出版研讨会暨寻找美育好课活动说明会圆满举行

时间:2024-05-21作者: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前不久印发通知,强调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近日,《美育通识课》出版研讨会暨寻找美育好课活动说明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本次研讨会以“美润无界·创想无限”为主题,旨在探索美育工作新路径,凸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价值追求,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美育教育话题及书籍《美育通识课》进行深入探讨交流,线上近2万人观看直播。

 

跨界与创新:《美育通识课》出版研讨会暨寻找美育好课活动说明会圆满举行

(活动现场)

 

“寻找美育好课”活动由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副所长、清华艺博博士后高登科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出席活动并致辞,他对与会嘉宾的参与表示热烈感谢。《教育家》杂志社副总编、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王湘蓉在致辞中谈到,科学解决科学的事情,但是科学无法到达的地方,艺术可以到达。她认为,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努力提高教师美育素养,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发挥美育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协同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

 

跨界与创新:《美育通识课》出版研讨会暨寻找美育好课活动说明会圆满举行

(王湘蓉致辞)

 

与会专家们就“美育通识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实践”“《美育通识课》初稿论证”“美育课程创新与发展方向”三大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高登科表示,美育好课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们交流的媒介与平台,也是连接学校、家长、孩子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他介绍了《美育通识课》的特点,即每一个主题均围绕日常生活场景进行知识点的展开。

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立足自身实践,分享美育环境创设的路径,即通过注重校园建筑的美感和布置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孩子沉浸美育的载体。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学主任、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陈昱表示,艺术类通识课程提供了融合教育的可能性,为特殊学生提供了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硕导、北京“智慧云博”工科美育交叉融合教研室执行主任安丛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到了理工类大学存在美育教育边缘化、美育和科思政在教学板块界限不明确、师生对美育概念理解模糊等问题。

江苏飒美特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教育家》美育常务理事徐龙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美育,他指出,在较多注重升学率的教育背景下,需要借助美育从灵魂深处唤醒儿童认知,以美育持续引导儿童成长。宝贝计画创始人杨帅认为,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同时,机构也可以参与进来,借助市场力量不断创新,进一步扩大美育教育的普及度

 

跨界与创新:《美育通识课》出版研讨会暨寻找美育好课活动说明会圆满举行

(徐龙发言)

 

就《美育通识课》读本方面,李睦指出可就书名、版式设计、插图设计等方面进行讨论与改进。就美育课程发展方面,李睦强调需以书籍出版带动国家美育课程的建设,以评价带动美育认知,以品牌带动真正的浸润。就美育的用途方面,他表示,要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让公众社会明白美育教学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明白应试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达成平衡。李睦谈到,美育最终的意义是人心的向上,其具体落实要从社会实践的微小行动开始,比如从一条斑马线开始,从关注流浪小动物开始。

 

跨界与创新:《美育通识课》出版研讨会暨寻找美育好课活动说明会圆满举行

(李睦发言)

 

《超级AI与未来教育》作者、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李骏翼解读了《美育通识教育课》的“跨界融合”特点,从美育故事场景衍生出历史、科技、人文等多方面思考,让美育成为学科融合的结合点,并强调了美育提升学生的提问意识,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当日,美育常务理事单位授牌仪式在《教育家》杂志社举行。《教育家》杂志社总经理石海明向美育企业代表波司登飒美特总经理徐龙授牌。

 

跨界与创新:《美育通识课》出版研讨会暨寻找美育好课活动说明会圆满举行

(授牌活动现场)

 

青柠美育数字平台总经理范更进,江苏飒美特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新部营销总监赵梓含,江苏飒美特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事业部品牌总监杨启文,江西博雅教育集团总校长陈柏根,鹿柴文化创始人李银凤,美术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孟勐,独立艺术家、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王冲,人学国际基金会秘书长、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李春光,独立艺术家、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黄明,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马婕,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武筱漩,宝贝计画摄影师事业部合伙人陈炳法,宝贝计画项目负责人郑浩等嘉宾出席此次活动。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