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时间:2024-06-06作者:来源:

6月2日,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众筹式跨学科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果发布会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成功举办,在CSTEM小鹅通直播间、学科网、光明教育家、育见未来EDU视频号同步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跨学科教育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参与。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众筹式跨学科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张慧星主持。张慧星认为,跨学科教育需要学生从问题情景、挑战任务出发,融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过程、方法解决问题,培养高阶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其背后是知识整合的逻辑。它强调复杂问题统领,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精准运用,强调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刘雍潜认为,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是设计。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标志着教改的未来,跨学科的方向路线是正确的,但目前真正深入学校还有难度。《教育众筹式跨学科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以设计为理念,将课程开发方法提炼成设计技术,一线教师掌握了这种统一思想和方法,就可以开发复杂问题统领的跨学科项目式课程,解决跨学科政策落地最后的“离地三尺三”问题。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关村课后服务数字化创新研究院院长赵伟鹏作为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的发起方致辞。赵伟鹏认为,跨学科教育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开放协同精神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教育深层次改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跨学科课程建设是核心,也是重点,希望本次活动发布的课题成果能够提供对教育改革有价值、可复制的示范样本,实现更好的引领作用,带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开城带来题为《跨学科教育的困境与新教育学的解决之道》的主旨报告。杨开城认为,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系统,它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教育科学,一个是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解释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教育技术学是构建教育系统的技术,是干预性的、操作性的,把课程开发技术化,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带来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视频报告。郭华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落点是学习,跨学科是路径,主题是载体。有意义的主题、有挑战性的任务、可落实的目标,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头脑、心灵和情感,让他们去投入一段非常有意义的、沸腾的真实生活。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北京市大兴区教育工委委员、大兴一中执行校长刘娜带来题为《区域整体推进的跨学科课程建设与骨干教师培养实践探索》的报告。刘娜总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跨学科工作主要有三步,第一是区域统筹,重点统筹的是资源。第二是整体设计,主要是推进研发流程。第三是具体落实,主要推动骨干研修班,这个研修班的培训方案和实施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的大力支持。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公平带来了题为《跨学科课程建设与骨干教师培养一体化实施方案》的报告。公平介绍了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库、跨学科课程开发流程及关键技术、跨学科课程建设与骨干教师培养一体化实施方案等五项课题成果,并邀请全国的教育局、学校、名师工作室一起加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发起的跨学科教育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推进中国的跨学科教育高质量实施。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学科网跨学科教研总监崔立佳以《落实新课标,助力跨学科教育高质量实施----学科网的跨学科教育实践与规划》为题实践分享。崔立佳介绍了学科网与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联合推出的能落地的跨学科教育解决方案,包括跨学科课程资源库、跨学科教师成长训练营、跨学科校长高研班等。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在校长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市十一学校通州实验学校执行校长胡春丽,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第二小学支部书记、校长张岩,北京市建华实验亦庄学校中学部副校长唐瑞鹤,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七贤小学副校长刘治富,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课程教学中心主任林琳围绕“中小学集团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展开讨论。

 

跨学科教育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胡春丽介绍了学校的跨学科教育项目,她表示,跨学科课程是着眼于长远,但服务于当下,服务于中考高考。好的课程、高品质的课程一定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它一定是顶天立地的,既能包含国家的课标要求,同时也有利于长远的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师成长需要,充分调研之后,积极主动参与到北师大跨学科的项目中。

张岩介绍了乡村学校在跨学科教育方面经历的从摸石头过河到深入研究的过程。张岩认为,与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共同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的过程,让老师们从教材中跳出来,以课程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育人,对教师成长、动力提升、职业发展帮助非常大。

唐瑞鹤介绍了学校的跨学科课程建设的进展。唐瑞鹤认为,推进跨学科教育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得有课程,第二是得有师资,第三个得有机制。跨学科教育让孩子主动投入到项目研究中,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会反哺日常学习的投入度和驱动力。

刘治富认为,办教育应该回归到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规律上来,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换取分数。跨学科教育的落地,需要融入在团队中、在阅读中、在文化中、在研究中推进。

林琳认为,跨学科写到课标里,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景当中,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深度地去理解一些创新性的关联,超越一些实际或者是浅层理解的低阶的目标,达到能够应用分析,能够去运用甚至去创造这样一些高阶目标。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