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研究,无论是春天的花、夏天的虫,还是秋天的果实、冬天的泥土,都是我们孩子研究的大方向。”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超越兴趣”之小小博物家养成记——优化馆校合作赋能暨发现上海·“小小博物家”课程联盟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6月5日,“超越兴趣”之小小博物家养成记——优化馆校合作赋能暨发现上海·“小小博物家”课程联盟启动活动在上海市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顺利举办。活动以“优化馆校合作赋能”为焦点,汇集来自上海科技馆、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育专家学者,以演讲、沙龙、展示等形式,围绕“‘超越兴趣’母题下如何培养小小博物家”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永指出,博物馆、书籍等课外资源与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需要整合和优化,有机结合起来。
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副处长唐先华为大家分享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馆校合作”项目中的经验,上海自然博物馆面向学校已开发的各类丰富科普教育资源,以及“馆校合作”项目开展情况。他指出未来将基于馆校合作共建平台,推动各学校教师将“小小博物家”等馆方教育资源积极应用到学校的课程实施中,以期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在科学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
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军从创设空间、开发课程、丰富活动等角度出发,为大家分享了校内师生多元有趣的活动在自然博物馆学校项目的引领下,孩子们有了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综合素养都得到了提升,学校在上海市及松江区科创大赛中频频获奖。
“发现上海·‘小小博物家’课程联盟”启动仪式上,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永、上海教育出版社党委副书记董龙凯、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副处长唐先华共同按下启动按钮。董龙凯、唐先华为松江区14所学校此项目的联盟校授牌。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松江区各联盟校赠送了最新出版的“小小博物家”丛书。丛书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花费6年时间研发,浓缩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精品课程和展品,囊括《春华》《夏虫》《秋实》《冬泥》四个分册,聚焦花朵、昆虫、果实种子、土壤动物四大主题,根据上海不同季节与不同物种的科学知识撰写,可以成为各校落实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作了主题报告,他以新著《超越兴趣》为起点,诠释科学教育、博物馆与阅读的深刻主题。《超越兴趣》包含七个章节:力量、迷雾、支点、洞察、涌现、聚变、趋势,包含理念与方法,本身即是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教育行动方案。倪闽景谈到,科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数学方法揭示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实现对未知的预测,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日常现象的好奇心和深入探究。科学素养的核心能力是观察,区别于简单观看,真正的观察能揭示更多未知,实物教育不可替代,这也是博物馆的重要性所在。。
活动最后,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部长刘楠、“小小博物家”丛书作者之一周佳卉,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赵伟新,以及来自上海长宁、静安、闵行等区的科学教育专家,与首批松江区14所联盟学校代表在沙龙环节探讨了未来“小小博物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董龙凯表示,“小小博物家”丛书是一个跨界融合的创新项目,融合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育出版专长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不仅仅是一套图书,更是一个涵盖图书、资源和活动的跨学科学习平台。赵伟新指出,可以“小小博物家”丛书为载体,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引导学生树立“以自然为伴”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