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忧乐文化与非遗创新传承发展计划”在京启动——青少年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力军

时间:2024-10-28作者:来源:活动办

10月21日, 由全国妇联原书记处书记、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范崇嬿倡议并发起的 “忧乐文化与非遗创新传承发展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推动青少年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忧乐文化与非遗创新传承发展计划”在京启动——青少年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力军

 

计划发起人范崇嬿在致辞中表示:忧乐文化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大智慧、大格局、大境界,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非遗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忧乐文化还是非遗文化,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还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家校社共育的方式,共同推动青少年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一代的手中焕发新的光彩。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通过官方宣传视频,正式宣布启动青少年非遗守护活动。作为“忧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激发青少年和儿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与责任感,进而积极投身于非遗的保护活动之中。并由曾任中国政府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首席文化代表苏旭参赞,作为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介绍了参与审议和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全过程,以及如何成功地为我国申报了33个“人类非遗名录”项目,为我国在“人类非遗名录”项目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一作出重要贡献。

 

“忧乐文化与非遗创新传承发展计划”在京启动——青少年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力军

 

在活动中,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王好凤和秘书长张军强分别向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北京市昌平区城北小学教育集团、吉林省梅河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河南省弘宝汝瓷文化园和京城易安中医药研究院等家校社共育共建单位进行了授牌。

 

“忧乐文化与非遗创新传承发展计划”在京启动——青少年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力军

 

连续10年蝉联北京市团体冠军的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武术社团的同学们带来了《我爱你,中国》太极武术表演和《岳阳楼记》吟唱节目。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小学教育集团三街校区和六街校区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京剧表演《四郎探母》和《珠帘寨》片段。

书法大家范石泉带领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在北京市昌平区城北小学教育集团东关校区的古琴合奏《阳关三叠》的伴奏下,现场挥毫泼墨,与著名书画家汪钟鸣、王志学、范国盈、杨五计等人的墨宝同台展示。

在《大师讲非遗》环节,中国陶瓷工艺大师范随州向大家介绍了汝瓷深厚的文化渊源。京城易安中医研究院院长陈新为大家展示了中医文化传承“四诊合参”。范娅萍博士则以《不为良相,就为良医》为题作了精彩分享。

 

“忧乐文化与非遗创新传承发展计划”在京启动——青少年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力军

 

另外出席盛典活动的还有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原文化参赞贾建新,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委员于蕴芬,中国交响乐团原党委书记史丽芬,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司长杨五计,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协会原副会长李艳秋,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会长蔡健,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少年儿童演艺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川楠,著名书画家范国盈和文化学者范正利等。

另外,在此次盛典中,由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与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率联合打造的河北家校社共育公共服务平台培养的蒲公英践行营小营员们以主持人的身份精彩亮相。这些年轻的营员们在主持人羽乔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与自信,也为盛典增添了青春活力。

在本次盛典活动中,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作为协办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多个委员深度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策划、安排及执行,确保了盛典的成功举行。同时,围绕“忧乐文化与非遗创新传承发展计划”的核心目标,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将持续开展一系列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和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他们成为守护者和创新者,为忧乐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