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教育强国建设这项系统性工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关键之要,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首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所提出的教育强国建设“六力”支撑中,“思政引领力”列居首位。理论宣讲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发挥着武装头脑、教育师生、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迈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和“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夯实“新时代人才基石”的历史使命。所谓“高素质”,不仅在“技能”,更在于“思德”,要更加关注学生理想信念、民族意识、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培树,要善于从红色革命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通过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以“真理+真融+真情”确立三维支点开展思政理论宣讲。基于打造协同共育基地、产教共建联盟等实践平台,聚合多方资源力量,把党的宗旨信仰、优良传统、方针政策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通过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社区乡镇等基层一线,让新思想、新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凝聚成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同时也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当下,聚焦强国建设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多新期望、新要求,高职院校在凝练理论宣讲品牌、创新理论宣讲形式、提高理论宣讲水平等方面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如普遍存在宣讲内容深度不够、话语逻辑性不强、表达方式生动性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融入专业、课程、实践、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将更多“理论化”的政治观点与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切实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强大的共鸣磁场中不断凝聚师生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传播“‘走新’亦‘走心’”的实践价值。
坚定政治“真”理,点燃理论宣讲“时代味”
政治性是理论宣讲的根本属性。党的科学理论是经过历史的深厚积淀和长期的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是推动国家和民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理论宣讲,首先要确保“原汁原味”,即在原原本本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理论深层的内在逻辑,把握理论体系的精髓实质,用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述,理直气壮地传播“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不断赓续红色精神谱系,是坚守理论宣讲政治核心的关键秘钥,更是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自觉向“先辈”“榜样”看齐的鲜活教材。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是开展好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坚强保障。作为高职院校,要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精准定位坐标,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时刻关心“国之大事”,结合落实校内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主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与时俱进地学习好、领会好上级有关会议、讲话和文件精神,切实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上下功夫、走在前列,以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夯实理论宣讲的“时代”之基。同时,围绕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部署,以“国之所需”锚定“教之所向”,把思想政治理论宣讲与高职院校办学发展、人才培养等“校之要情”结合起来,以“时代”为桥,把“深邃的理论”变为“适时的启发”,全链式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积极打造有高度、可传播的理论宣讲品牌。
坚持产学“真”融,彰显理论宣讲“职教味”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产业“高适配”的教育类型,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的“四链融合”,这也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植入了鲜明的“职业”特性。不同的高职院校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这为理论宣讲素材的高质量储备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视角。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水利类高职院校,坚持“专业”融入“行业”,依托打造“思源·铸魂·聚力”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将弘扬“红色文化”“治水文化”与德育、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并通过理论宣讲的形式予以辐射引领。近三年,学校理论宣讲累计覆盖听众4万余人次,宣讲名师获评“全国水利青年讲师”“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等荣誉称号,打造形成了高职院校特有的“行业基因”融入“培根铸魂”的典型范式。
在“大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要开展有深度、有广度、可持续的理论宣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好课程思政作用,要更加强化将理论宣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教授,由“点”及“面”地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塑造等融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培养。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宣讲中可发挥专业优势,将宏观的理论阐释与行业背景、专业技能等相结合,打造“专业+思政”的双融课堂,从而提升理论宣讲“知行合一”的质效。建立“校内融合、校外联动、协同共享”的理论宣讲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校内跨学院、跨专业交叉融合,校外与企业、政府、社区等多方联动合作机制,共同选拔培养一支由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深、表达能力强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领导专家、企业先进、基层模范等组成的宣讲员队伍。同时,充分用好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导师资源,给予宣讲员队伍从政策理论、课程设计、宣讲技巧、评估反馈等方面的指导,形成互学互促、共同提升的良好氛围。
坚守为民“真情”,沁染理论宣讲“泥土味”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践导向”优势,在理论宣讲过程中融入专业实践案例,通过实景化的操作体验,打造“行走的课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象易懂,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吸收并落实于行动。例如宣讲职业道德理论,可以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车间现场体验,既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又让他们在真实的“入场”情境中感受到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深化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聚力“政-行-企-社”多元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一体化产教联盟、行业公共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社区学院等平台,组织师生宣讲团深入建设工地、企业一线、中小学校、村居乡镇等开展分层式、分众化的宣讲活动,在群众熟悉的环境中互动交流,精准化定位宣讲对象和需求,让理论宣讲带着温度直抵人心。
党的创新理论从群众中来,必然再回到群众中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踏足社会后大多将直接进入各行各业的一线岗位,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传播和践行将对社会产生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从“在校生”到“从业者”的身份转变,也将他们从理论宣讲的“受众群体”演变成了“实施群体”,成为了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同时,他们灵活务实的思维,更接地气的表达,以及善用音乐、表演、新媒体等多元化技术手段的能力,都是其作为理论学习者、传播者的天然优势。在坚持政治理论核心要义的基础上,以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理论宣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让理论更具“烟火气”,让宣讲更有“感染力”,从而激发起群众更加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更加振奋的民族精神,为加快推进强国建设凝聚起更加磅礴的思想力量。
(作者: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梅婷婷)
(本文系该校2025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研究专项“‘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实效路径探究”[FRF25ZX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