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有力量的思想 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滚动新闻:

张斌利:做成长型校长,“轻松”且有趣

时间:2025-02-20作者:肖亭来源:《教育家》杂志

来回钻研了多遍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后,张斌利跃跃欲试。

兴奋之余,他静下心审视那些在脑海中萦绕已久的画面:走廊里,有学生因考试失利难过到流泪;考试前,总会有学生发烧、头疼,直到选择退学……他认为成长型思维是避免“内耗”的良方,他想借此把只拼成绩的学生从“旋涡”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学会积极处理负面信息,把失败当阶梯。

2020年8月,张斌利到河北雄安博奥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博奥中学”)任校长,带着成长型思维重新启程。在这趟指向终身成长的教育旅程里,他希望学生能深刻地体认“成绩只是学习的副产品”,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柔韧、坚毅的心性,才能抵御成长的风雪。

一系列追问

刚到博奥中学不久,高一学生陈瑶(化名)就找到张斌利倾诉:“校长,我不想上学了。”一番问询,他才知晓学校部分教师在按照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座位,还会将座位图发到家长群。陈瑶因此受挫、厌学。听罢,他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她到操场上散心。当看到远处有一个塑料瓶时,陈瑶一阵小跑,将之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张斌利观察到,陈瑶的抑郁情绪还不太严重。随后,他在附近商店买了一根跳绳赠予她,并嘱咐她每天跳绳的数量要不少于200个。

除了学业压力,张斌利还注意到陈瑶的家庭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强势的母亲,沉默的父亲。其父母来校谈话时,面对不停“输出”的母亲,她抱着毛绒玩具不安地蜷缩着,显得非常焦虑。看到如此情境,张斌利语重心长地对其父母说,在孩子青春期阶段,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在之后召开的教师会议上,张斌利严厉禁止了排名行为。

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他天天听课,和学生聊天。一次,张斌利在走廊上看一名学生“摇头晃脑”地背生物知识,他好奇地问道:“你背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我也不知道,答案就是这么写的。”张斌利不禁痛心,学生像记电话号码一样背题,有什么意义?张斌利说,这是固定型思维最常见的表现,死记硬背知识是浅层学习,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蕴与旁支。

“我们的大脑不只是知识的容器。”张斌利认为,如果学生以成长型思维、以思考者的身份学习知识,探索知识,进而探索社会、审视自己,一定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每一次和学生谈心或讲课期间,他常常追问、点拨。高二语文课堂上,他发现语文教师讲解孙犁的《荷花淀》时,几乎割裂了其与所在地资源的深层次联系,而博奥中学离荷花淀不过20多公里路程。于是他对学生讲,文中的“水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人物,还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雄安人的精神楷模,甚至有可能是“大家的祖爷爷、祖奶奶”。借用这种接地气的情感联系,张斌利明显感受到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

张斌利喜欢和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中的人物,他认为理解这些看似遥远的形象,不只是为了正确答题,其更为丰富的一面,在于力透纸背地与学生的终身成长产生情感共鸣。在铁凝的《哦,香雪》里,作者围绕主人公香雪写到铅笔盒18次,在问及学生“你们心中的那个铅笔盒是什么”时,其中一名学生回答:“同济大学。”欣慰之余,他也希望学生能在故事里看到社会现实的一面和人性的多元,看到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精神世界或局限或广阔的样态。

“刘禹锡和柳宗元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同科及第,又曾同时被贬,但两个人在面对挫折时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心态。”张斌利与学生分享,面对流放期间的自然景色,柳宗元写下“海畔尖山似剑铓”,而刘禹锡则吟诵起“湖光秋月两相和”。他剖析刘禹锡人格中具有的成长型思维,有学生举一反三,提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同样具备成长型思维。在热烈地探问与追寻之间,学生对于自我的良性成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斌利:做成长型校长,“轻松”且有趣

 

“清风拂山岗”

“现在很多学生认为考不好,人生就没有价值了。”张斌利说,要训练成长型思维不仅要善于找寻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发现错误时多关注其中的正向反馈,努力调整心态应对挑战。张斌利感慨道,高中阶段很累很苦,升学压力太大,也正因如此,才要良性成长。

博奥中学的文化墙上,不只有名人们的谆谆教诲,还有他们的“失败”启迪录和学生自己总结提炼的成长型思维励志标语,“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考试只是让我们更好成长的一个助手,是提升自我的工具”。为了不断培养、强化学生的成长心态,张斌利还在学校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引导他们细读《西游记》《安妮日记》《老人与海》《奇迹男孩》等作品,经由文字,体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德军占领下的苦难生活、老人在海浪中与鲨鱼斗智斗勇后的精疲力竭、身体有先天性缺陷的奇迹人生,让学生从他者应对苦难的精神中,收获自我成长。

“我们‘60后’这代人为什么很少‘脆皮’?那时我们农村孩子不仅要上学,还要在课余割草、拾柴补贴家用。每当放学后我把肩上那捆草卸下来,生理上会感到久违的轻松。现在的学生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很难体会到生理的‘苦’,又何谈轻松?”时代不同了,张斌利赞同“没苦别硬吃”的观点,与此同时,也认为必须引导学生在面临困难时学会勇敢超越,活出生命力、意义感。

张斌利很喜欢维也纳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说,阅读此类书籍,让孩子经历一种“替代性成长”非常有意义。一次,他和学生聊《奇迹男孩》,他问:“你们如何看待这个天生脸部有畸形的主人公?”有学生说:“他是残疾人,我们应该同情他。”张斌利补充道,比起同情,我们更应该把他们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缺陷,只有接纳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

虽然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变得更强大,但张斌利并不倡导完美主义,“很多人一辈子没赢过,比如《想赢的男孩》里的主人公。但我相信他肯定是个人生赢家,赢在不放弃。”张斌利说,人生漫长,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机遇,能够站在“舞台”中央获得掌声被世人看见,但能为他人喝彩,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而且就算失败又有什么可怕呢?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强调,失败具有‘隐藏效力’,能驱使人深入思考本质问题,这样做的价值远远高于得出正确答案。”张斌利说,高中生最大的心理隐患是“考不好”,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让学生直面失败,博奥中学专门为学生设定了以“接受失败,善待失败,发掘失败中的成长价值”为宗旨的“失败周”。在教师引领下,学生结合考试情况,认真推演复盘自己一段时期的学习情况,抓住知识掌握等方面的细节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发现、挖掘新的成长点。

在“失败周”活动中,学校师生群策群力、共同研讨,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成长策略和进取思路。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复盘反思中,自然地流露出很多感悟:“重温知识点不要限于一小块,而是不断放大,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结构化思维的能力。”“阅读要深入语境,不能断章取义。每一科都要有学科思维,文综的发散性思维尤其重要。”

 

张斌利:做成长型校长,“轻松”且有趣

 

关注隐性辍学

这几年,张斌利明显感觉到教育“内卷”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有些学生不是将同伴视为对手,就是把同伴看作评判者,这样的学生很少有朋友,也很少能够欣赏他人,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学习,也会逐渐走向抑郁边缘。张斌利曾遇到过一个案例:高一两名学生曾经在小学、初中阶段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其中一名学生的成绩总是靠前,但高一入学不久,这名成绩靠前的学生却被她的好朋友“比”了下去,由于无法接受被“超越”的事实,该学生最终选择了退学。

张斌利说,在固定型思维里,被超越者只会气馁、消极面对,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接纳、欣赏他人的优秀,进而努力让自己也变得优秀。如果高中阶段过分强调、在意排名,强化分数的重要性,同样会造成学生隐性辍学,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另一名学生的境遇也让他印象深刻。

“这名学生曾是班里的‘学霸’,其他同学经常向他请教问题。但高考前夕,也许是觉得自己的学习时间被耽误了,他向班主任申请调座位至角落位置,自此很少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封闭的学习状态导致该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疏离了同伴,他不再以“输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张斌利强调,学得好的关键在于能转化和输出,封闭式的学习不利于全脑发育。

在张斌利看来,学伴关系和学习的“环境场”也非常重要。他拿自己举例,多年来,每当拿到一本晦涩难懂却实用的书籍时,他总是将其带到教室,坐在空位上与学生一起学习,借助教室里的学习氛围,激励自己坚持钻研。他认为学习小组不应仅限于课堂,其更深层次的关系应该凸显于生活中,通常课堂上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影响不如同住一个宿舍的学友影响大。为此,学校提出学伴计划,以学习小组或宿舍小组为单位,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要想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不能只讲道理,还要有当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下的行动。”为此,张斌利认真研究《学习的科学》《教育与脑神经科学》《考试脑科学》《运动改造大脑》等脑科学专业书籍,与学校教师深度钻研相关理论,并专门写了一本《中学生学习之道》,向学生介绍科学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如运动如何改造大脑、海马体如何输送记忆、杏仁核如何参与记忆活动、“行动兴奋”的原理和实践路径、睡眠的重要性,等等。

基于此,学校还设计了“升级元认知”记录本,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比如让他们思考“这次测试我哪些掌握得不好”“哪些知识已经掌握”“我应该在哪些不擅长的方面多用一些时间,时间怎样分配”“通过这次测试,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是否需要调整”等问题,以期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测试成绩指导、完善自己,而不是将考试当成结果衡量自己的成败。

张斌利总结道,学习和身心健康应该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关系,千万要警惕学生走入“只要分数过不了明天,不要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陷阱。为此,学校开发了“博奥跑”,不同于严厉刻板的规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目标、速度。有的学生10分钟可以跑7圈,有的学生则喜欢慢跑、快走。4年以来,“博奥跑”成效渐丰,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更强壮了,甚至有学生说跑步掐断了自己抑郁的苗头。根据季节变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练习八段锦,并安排冥想时间供学生放松身心。

当被问及“具备成长型思维后,最好的学习状态应是什么样的”,张斌利想到自己与学生彭松的谈话。当时彭松利用假期时间自主学习,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度被周围人评价为“弯道超车”,但彭松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弯道超车’本质上还是在和别人比,我只是利用假期丰富了自己。”张斌利说,成长型思维是增强学生内驱力、学习力、复原力,让他们快乐成长的一剂良方。为了让成长型思维辐射更多高中生的成长,张斌利和新东方智慧教育于2024年秋季学期展开合作,以期用更科学、更多元的方法助推学生们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

而被问到成长型思维对自己教育生涯的影响时,原以为张斌利会娓娓道来,他却言简意赅地说:“很轻松,很有趣。”而他提及的“轻松”,却是在洞悉了学生的“成长之痛”后,不断调试方法,用情用心去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让学生努力学会自我管理。如此,他才能真正地感到轻松,并甘愿“隐于其后”。

良师

更多»
  • 悠悠岁月久 清晖时时映心头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潘懋元老师的保留节目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淡泊名利、扶掖后学的真学者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视频

更多»

友情链接: 人民教师网|教育部|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知网|留学网|光明日报出版社| 教育新闻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106号    邮编:100050

光明教育家版权所有    京ICP证101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