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师范生为北京市陶然亭小学三年级小学生带来了人工智能“双减”课。“这个人工智能课太好玩啦!我教会了AI说话和绘画,原来科技这么有趣,我以后要做个小小科学家!”课后,一名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落实《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朱永海教授指导教育硕士,和伯良书院的同学们研发了“人工智能”“双减”课后服务课程。本学期分别在陶然亭小学三到六年级的班级中开设试点课程。
该课程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与小学实践场景,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普及与素养提升。课程以“激发创新思维、培育智能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趣味化、场景化的教学模式,将“AI算法”抽象概念转化为“教AI说话”“给AI画眼睛”等生动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知人工智能的魅力。课程研发团队由教授领衔,3名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与3名伯良书院本科生组成,联合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多次研讨,构建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衔接。
项目注重挖掘陶然亭小学的校史文化特色,量身定制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将学校文化融入技术学习场景。如,通过训练AI“校园文化解说员”等方式,深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增强其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初步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此次合作不仅是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更是“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示范性探索。初等教育学院以课后服务为纽带,搭建起高校科研资源与小学课堂的互通桥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创新。
未来,初等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大小携手”协同育人模式,科技赋能“双减”课后服务,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评价改革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助力形成“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智能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王惠笛: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学生
沈姝彤: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