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以“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多样态”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基础教育年会在宝山区举行。会议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及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共同承办。本次会议聚焦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成立“长三角一体化”七大实践联盟,发布了三份战略发展文件,展现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上海方案”。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振峰指出,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试点探索基础教育“学研”工作机制,以学习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打造集“创新研究、应用推广、交流合作”为一体的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以研究之力助力基础教育破局与转型,为基础教育未来学习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行动指南。
杨振峰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治指出,蓝皮书具有时代前瞻性、视野全球性、话题综合性和实践指导性,分析了未来学习多样态、未来课堂新结构、未来课程新形态、未来环境新生态、未来评价新模式、未来教师新素养和未来学校新图景这七大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样态,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方向指引和思路参考。
张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桑标介绍了本年度的“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智能测评与适切培养研究”等四个重点课题。
与会嘉宾围绕以未来学习多样态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分别以主题报告、圆桌会议等形式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华东师大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作报告,数字化学习的未来形态是时时处处人人可学、学习者高度自主自治、网络社区发达及虚实世界融合。
亚马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资深首席科学家张峥指出,借助AI开展人机交互学习时需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挑战现在的教育极限,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那样,让思考跨越历史、文化和技术链接;三是培养更强的核心能力,超越使用AI前的水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作报告,他提出移动学习、碎片学习、人机交互学习和视频学习四种未来学习范式,并分析了它们如何与过去的学习范式综合融通。
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学习发展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高校智库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吴瑞君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学习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指出推动学习范式转型需要资源重组、空间重构、范式重塑,并且立足思维培养的进阶模型,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培养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科学教育研究与教学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理事会常务理事裴新宁对智能时代如何重新定义人的学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科学教育质量提升的建议。
会议现场还成立了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人工智能课堂分析循证实验室”,展示了11个“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首批工作坊研究成果及9个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启动了“2025年度基础教育未来学习研究”全国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组委会同时举行了围绕未来学校、未来学习、未来课堂、未来学习评价和未来学习环境等主题的五大平行会议开展研讨。
据悉,本次教育年会有三大亮点:一是以“未来学习多样态”构筑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二是“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行动开启新篇章;三是创新引领,机制牵引,着力推动“智能时代的学习进化”。
本次年会旨在打造基础教育展示交流及互学互鉴的高端平台,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的战略共识与行动方略,构筑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新优势,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擘画新蓝图。